劉輝?竺天鴻
[摘 要]主要研究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之家”怎樣更好地開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怎樣開設心理健康疏導及活動課程等,讓學生快樂學習,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讓留守兒童全面健康發展,不再感到孤獨,使其感到學校就像家一樣溫暖。
[關鍵詞]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成長; 實踐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腳步也在不斷地加快,許多農村的青年人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去奮斗,一去就是數年,他們的孩子就成為了留守兒童,于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研究方向和內容多集中在他們的心理健康、學習、教育等方面,多數學校還沒有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對“留守兒童之家”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所以,我校決定開展此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云南省建水縣曲江鎮離縣城30多公里,許多村委會經濟基礎薄弱,如甸魯壩、東山等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絕大多數中青年農民在外務工,老弱病殘的留守家里照顧孩子。全鄉2000多小學生中,留守兒童占15%。我校自2015年開始實行五六年級劃片區集中辦學,于是,新街小學成了曲江鎮留守兒童人數最多的學校,留守兒童與父母一年難得見上一次面,有少數兒童幾年都未見過父母,只能偶爾在電話中交流,甚至還有個別兒童不知父母是誰,無人過問,而祖父母、外祖父母教育現代兒童的方法單一,不是過分溺愛,就是放任自流,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這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農村的教育比較落后,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孩子缺少了家庭的溫暖,這些留守兒童就會慢慢出現許多的問題,非常不利于其身心發展。我校有幸2015年申報成立云南省建水縣唯一一家“留守兒童之家”,這是政府和領導對我校工作的支持和信任,為讓“留守兒童之家”不要成為擺設,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我校決定研究此課題,這在建水縣是首家對“留守兒童之家”進行研究的學校。主要研究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之家”怎樣更好地開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怎樣開設心理健康疏導及活動課程等,讓學生快樂學習,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讓留守兒童不再感到孤獨,使其感到學校就像家一樣溫暖。此課題如果研究成功,將對我縣未來“留守兒童之家”創建和開展取到引領作用。
我校充分認識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實施“留守兒童之家工程”,加強了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兒童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
三、實施辦法如下: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學校十分重視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專職人員為留守兒童輔導員,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和討論我校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現狀,制定相關的措施,安排相應的管理人員,確保留守兒童留得下、學得好、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健全制度,落實責任
1.建立留守兒童各項工作制度。 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具體人數和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對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及時補充、變更相關內容,每學年末做好留守兒童管理的交接工作。留守兒童記錄表收集學生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學生發展過程中的有關評價,班主任及時將有關情況報告給家長。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和生活指導教師組成的愛心媽媽,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導。學校通過校會,發動全體教師,積極參加到留守兒童幫扶隊伍中去,承擔留守兒童的監護職責,做留守兒童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
主要工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做到“三個一”,每個月進行一次家訪,每個月與家長通一次話,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
(2)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兒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學生溝通情感,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
(3)提供必要的幫助,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處理突發情況等。
(4)開展“結對子”幫扶,安排班隊干部、優秀學生以及“留守兒童”鄰居與其“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幫助。
(5)矯正不良行為習慣,轉化“問題孩子”。
(三)建立“家校”聯系制度
為及時了解掌握各方面情況,有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聯系制度,對孩子監護人每月進行一次家訪,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還鼓勵教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經常深入學生家庭,進行學習輔導,指導家長或親屬如何關心孩子。通過家訪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知識引導孩子,用愛心溫暖孩子。
(四) 開展各項活動,豐富學生生活
1.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采取“一幫一”或“多幫一”的形式,為留守兒童選配了在職教師與他們結成對子,在生活上給予幫助,進行心理輔導,讓留守兒童傾訴心中的苦悶,幫助他們排解煩惱,恢復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態,實行全程跟蹤教育。同時選配優秀學生和班隊干部與留守兒童開展生活學習互幫互助活動,讓他們成為知心朋友,在學習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品德行為上互相促進,在心靈思想上互相交流,許多學生邀請留守兒童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溫馨。
2.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學校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并側重于“留守兒童”開展一些切實有效的活動:舉辦“關愛留守兒童見真情”冬至吃湯圓,寫心愿樹活動,開展“為留守兒童獻愛心”募捐活動,舉行“留守兒童手抄報”大賽等。每學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兒童開展一至二次安全與法制教育講座,增強他們安全意識與法制觀念。節假日期間,組織留守兒童開展集體活動,在學校設置親情電話,定期讓留守兒童與家長通話交流感情;學校正在申請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五)加強社會教育與學校、家庭形成合力
教育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協調配合。為了優化“留守兒童”教育環境,我校堅持以社區教育活動為支撐點,學校、家庭、社會三者聯成一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實現教育的最優化。我校多次與政府,縣殘聯,各界愛心人士匯報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爭取得到他們的理解與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做好家長的教育幫扶工作,經常利用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活動形式,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長的監護義務。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學校的教風建設再上新臺階,學生學習風氣日漸濃厚,學生違規違紀現象減少,“留守兒童”更是受益匪淺,學科競賽、體育比賽、升學考試捷報頻傳,收到實效。
(六)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活動室
學校充分利用上級配發的各種設備,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活動室,裝上了電視、電腦、親情電話、活動器材、圖書等設施設備。張貼了留守兒童之家的各項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況,使活動室充滿活力,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交流活動的場所,使學生感到了“家”的溫馨與和諧。
總之,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我校雖然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們也感到舉步維艱,單靠學校的努力,缺少大環境的支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將愈來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