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繼勇
[摘 要]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當然,教師教學語言除了向學生傳輸知識信息、表達思想感情、啟迪學生心智、指導學生學習和調控課堂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影響功能,一旦具備了某種影響力,有時能影響學生的一生。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使用原則和藝術做了探究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 教學語言 ;使用原則; 藝術
一、 小學語文教師語言使用的原則
1.規范性
規范的教學語言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與感染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謂語言規范性主要指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 語法的規范性。主要指教師的表達要合乎語法修辭。課堂教學語言規范、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規范、科學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帶給學生一種聽覺上的享受,而且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反之,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或知識獲得上的障礙,甚至影響學生學習時的情緒,妨礙教師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精簡、規范自己的語言。
(二) 語音的規范性。就是要求教師上課要用普通話,切忌講方言土話,或者一會兒普通話一會兒家鄉音。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語感的訓練,教師教學時必須使用標準的、規范的普通話,在語音、吐字、音量、語速、詞匯、語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否則,不但影響學生聽課情緒,而且還會導致教師傳授知識時產生誤差。
2.邏輯性
教師語言的邏輯性,就是指教師語言必須合乎客觀事理,遵循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并且能根據學生思維的規律,準確地運用概念,恰當地作出判斷,嚴密地進行論證,做到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前后一致。在教學中,老師要特別注意教材的內在規律,把握各部分之間的本質聯系,運用有條理的語言進行教學。教師的語言有了邏輯性,才能使學生的思路隨著教師的講解,漸漸清晰,才能順藤摸瓜,順水尋源,達到理會、掌握的境界。
3.準確性
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不成熟的”教學對象,他們的語言表達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恰當的地方。這時候,教師準確的語言示范作用就會充分得以凸顯,做學生語言的醫生——點撥、修正,使得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語言有新的認識,從而使其語言表達能力獲得提升。準確是對語文教師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準確無誤,觀點鮮明,不能模棱兩可,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4.精彩性
(一) 精練就是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著名的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說:“精練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教學語言是否有力,不是由數量,而是由質量決定的。教學中必須消滅可有可無的話,與題無關、旁征博引的廢話不要;言之無物、無的放矢的空話不要;違背真實、言不由衷的假話更不要。
(二)精彩就是耐人尋味。一曲好歌要有余音,一幅好畫要有余景,一堂好課要有余意,要給學生留有積極思考的、由此及彼的余地。循著陳景潤成長的足跡,我們仿佛聽見了他中學時代的數學教師沈云啟迪思維的名言妙語:“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就是這些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話語,激起了青年陳景潤攀摘皇冠明珠的雄心壯志 。生動、精煉、精彩,寥寥數語,充溢著思維的睿智,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打開心靈的門扉,真正起到了“言雖盡、意無窮;情未了、思無涯”的效果。
5.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是教學語言的生命、靈魂。”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教學語言還應當充滿感情色彩,力求達到“講到莊嚴處,學生竦容端坐;講到豪壯處,學生熱血沸騰;講到義憤處,學生橫眉立目;講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的教學境界。這樣的教學境界能夠充分地體現出情感性。
6.深刻性
教師,人們稱之為人類靈活的工程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他的語言應該能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激勵學生奮發向上;能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語文知識和能力。這就需要教者有明晰的思想、飽滿的激情,對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仔細斟酌,確保言論積極、健康、向上,娓娓道來,有聲有色,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品味語言的精妙,領悟語言文字背后的人文內涵。
二、 教師構建語言影響意識的價值
(一) 對教師的自身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不但要表達形象、準確、有感染力,而且還要有“以文化育人”,“以思想啟迪”的涵蘊。這樣的教學語言宛如一顆啟明星,讓孩子在夜幕降臨中也能感受詩意的光芒;像一彎新月,總能觸發孩子們無限的遐想……因此,教師語言影響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教參等常規資料的研讀上,更應該通過對文學、歷史、教育學等學科的廣泛閱讀,開闊視野、積累語言、提升自我,以“文”養“語”,以“文”化“生”,以“文”塑“人”。
(二) 能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永久的印痕。一位工作了18年的老師告訴筆者,小學三年級之前,他從不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點將”了,他也會緊閉其口。因為他怕答錯了,老師同學會嘲笑他。四年級的時候,他們班來了一位看起來很嚴肅的語文老師。上課第一天,他讓一位同學回答問題,但是那位同學答錯了,可老師卻興奮地大聲說:“你錯得真有水平啊,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謝謝你,請坐!……”當時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也相信被震撼的絕對不止他一個人),從那以后,只要是這位老師的課,他都會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慢慢地,他就養成了在任何老師的課上都會積極舉手,踴躍發言的良好學習習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但那句“你錯得真有水平啊”卻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腦海中。每當他走進教室準備上課時,每當他幫助孩子訂正作業時,每當他為后進生補差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想起這位一句話就改變了他一生的老師。
總之,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學語言的新面貌。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語言藝術的探究,深挖語言藝術的潛能,加強語言能力的錘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同時應用于教學,使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相應的豐富和提高,情感得到抒發和升華,使祖國的語言文字更豐富多彩,更具有感召力,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J]. 吳粉萍.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08).
[2]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語言[J]. 張冬梅. 中國校外教育. 2015(23) .
[3]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 葉景. 赤子(中旬).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