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
[摘 要]《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小學英語教學要創建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把"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作為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研究了如何切實把握課標精神,搞好小學英語活動課的實施原則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基本理念;課標; 活動課
小學英語活動課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還要根據活動課的教學特點,為學生設計出接受程度高、參與性強,與他們生活和經驗息息相關的,同時又能培養他們英語能力和素質的活動。
一、活動方向與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最終目的,教學活動應該以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為依據,明確活動要達到的語言運用能力目標,只有這樣,我們設計的活動才有意義、有效果。一切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活動都是無效的活動。小學雖然是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學內容也比較簡單,但我們在設計英語教學活動前,都要認真考慮這個活動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習什么知識?或是為了操練鞏固哪些單詞、句型?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不能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僅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隨便學生在課堂上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二、活動課設計內容要有完整的情景與語境
小學生對很多事物不是很了解,特別是抽象的事物,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會根據這些具體的形象來對其他方面進行聯想思考,因此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創造有利的情景與語境,比如投放圖片或者展示道具等等。
三、活動要有深度、層次性和豐富性
設計的活動內容既,不能太幼稚與容易,也不能太難,過分超越學生的自身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深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略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過也要值得注意的是過高或過低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都對學生的發展不利,過高會讓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過低學生就會覺得無趣,甚至會覺得太幼稚。在課堂中,我們的教學活動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活動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層層遞進,要避免活動過多的重疊,同時活動的形式題材要豐富多樣,因為讓活動更有挑戰性,這樣完成后學生更有成就感。
四、活動內容要豐富多樣化,兼具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最好的動機就是對于興趣方面的培養,在興趣的支撐基礎上,才可以更好的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決,并且在興趣的支持下,學生的信心也會得到有效的增強,對于英語的教學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就要求活動課要符合學生的不斷變化的真實興趣。對于活動方面的選擇作為教師而言更需要慎重,首先在活動的初期評估中,應該對于課堂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其次也要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地方,進而進行活動的展開。結合相關的活動的進行,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活動內容,實現對于學生能力的全方位的培養。比如說有些孩子喜歡唱歌跳舞,在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個人特點,并且可以結合一定的獎勵措施,這樣可以更好的在活動中實現教學內容的落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里之所以強調活動內容豐富化是因為再好玩的活動,玩久了學生都會失去興趣。比如在教動物的單詞時,我就用他們熟悉的歌“Hello”把所學的動物單詞套入歌中吟唱,“Hello cat do oh do, hello rabbit do oh do, hello dog do oh do, hello, hello, hello. ”學生就會在優美的旋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所學知識。
五、活動要有語用性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已經不再局限于對于詞匯的簡單記憶,更多的是在強調對于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運用和實踐。所以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師的教授環節中,應該突出對于詞匯與句子的相互關聯,通過對于其釋義方面的全面闡述,幫助同學們實現對于知識的全面認知。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英語的語言運用,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觀察,結合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教師可以主動的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引導他們以交流和比較的方式來對于學習中的問題進行解決。這種方法的實現可以有效的實現對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方面的培養,通過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同學們對于活動的參與性質提高。在單詞的教學中,我們的活動也不應該離開交際,在活動中盡量做到詞不離句。
六、活動操作要有明確的指導
活動課上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了解清楚所有活動的目的、目標與要求,讓學生在分開活動中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和如何做。有些活動需要老師先示范,然后在讓學生自己進行,老師只有充分發揮出指導作用,活動才能夠獲得應有的效果。
七、活動結束要有結果
教師在活動結束時要對學生所表現的各方面進行評價,對他們英語的發展情況進行判斷,對他們的自我嘗試進行肯定,這樣來促進學生有更大的積極性學習。另外,學校可以為英語開辟專欄,在里面展示學生的成果,讓他們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英語活動化教學是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主線,堅持"學以致用,在學中用,在用中學",以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為導向,在活動中,把交互式、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融合在一起,在學習環境方面的營造過程中,以相對和諧寬松為主要目的。并且在后續的教學實現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方式幫助同學們主觀能動性方面的培養,從而可以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其個人開放性思維有較好的促進和培養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也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帶來了活力。
參考文獻:
[1]嚴波.提高小學英語活動課有效性初探[J].教育界,2013(34):4244.
[2]黃天嬌.提高小學英語活動課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教師,2012(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