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競 韓應萍
摘 要: 通過對比國內時下流行的仿韓類型綜藝與國產原創綜藝之間的差異,以《奔跑吧》和《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從兩類綜藝節目的收視人群、播出效果、節目形式、節目內涵及影響力等方面進行客觀的比較,分析兩類節目的優勢和劣勢。借鑒吸收優勢方法,改進失敗經驗,希望找出一條既有收視基礎、趣味性強、觀眾參與度高又有中國特色、內涵豐富、傳播優秀文化的綜藝發展路線,從而改變現在綜藝市場盲目跟風的現狀。
關鍵詞: 仿韓綜藝 國產原創綜藝 發展方向
大數據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網絡世界的日益多元化與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方方面面的革新,其中就包括電視產業。生活節奏的加快,輕松幽默的綜藝節目乘著時代的大流更新換代,相比往日央視的《星光大道》、《正大綜藝》等老一代綜藝節目,近年來韓國的一些流行綜藝以幽默搞笑的節目形式與優秀的制作效果更能博取年輕一代人的眼球。在韓流文化影響下,浙江衛視首開先例,以購買版權的形式制作了中國版“Running man”——《奔跑吧》,在觀眾中迅速發酵,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成了當年熱播的綜藝節目。自此,其他地方衛視,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紛紛效仿,一眾仿韓綜藝節目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到2017年止,地方衛視播出的仿韓節目有20多個,這些節目播放效果遠超一些國產原創的老牌綜藝。瞬間,仿韓成為流行,頗有鼎沸之勢。
當熱度過后,漸漸有了一些質疑的聲音。一些觀眾認為現下流行的仿韓綜藝一味地模仿甚至照搬的做法不合理,仿韓風頭過剩,原創的國產綜藝會慢慢衰退。而后,《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中國原創綜藝的全新升級版殺出重圍,吸引了觀眾,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本文將以《奔跑吧》為仿韓綜藝的代表與韓國流行綜藝“Running man”、中國新一代原創綜藝《中國詩詞大會》進行收視人群、播出效果、節目形式、節目內涵及影響力等方面客觀的比較,分析兩類節目的優勢和劣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良自我,希望對改變綜藝市場盲目跟風、缺乏創新的現狀有所幫助。
一、仿韓綜藝形式上的完全模仿會失去民族創造性
《奔跑吧》與“Running man”最本質的不同在于定位,“Running man”是一檔純粹的娛樂性的綜藝節目,《奔跑吧》的定位是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的競技類節目。在節目組成上基本相同,都為六男一女的組合,人員搭配上也基本相同,同為力量型的李晨與金鐘國、以速度著稱的鄭愷和Gary等,并在節目中不定時邀請一些明星作為嘉賓參與節目。在播出形式上,兩檔綜藝則有一些不同,“Running man”以周播的形式一年不間斷播出,而《奔跑吧》則以12期為季度播出,在節目延續上有些斷檔。這一點與中韓藝人發展定位有關。在韓國,綜藝節目藝人與演藝明星和歌唱明星是兩種分類,大部分綜藝中的藝人都是長期參與一檔綜藝,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中國情況不同,《奔跑吧》中的藝人都兼有其他工作,如出演電視節目或者發音樂專輯,所以參與綜藝節目時還要兼顧其他工作,不能不間斷錄制。在主題方面,“Running man”有間諜、鈴鐺捉迷藏、年度團體賽、高校對決等并且以上主題已經形成系列,出現2次—3次。《奔跑吧》作為從韓方引進并購買版權的節目,沿用了原節目中的主題與游戲形式,在已播出的節目中主題與環節的設置都可以在原節目中找到。例如《奔跑吧》第一季第一期中的第一個游戲環節就是座椅彈跳,這個游戲的創意就是直接沿用了“Running man”已經出現過的環節,主題設置上也有同樣的情況,難免讓人覺得毫無新意。
雖然節目模仿度很高,但是并不妨礙中國觀眾對其的喜愛。《奔跑吧》播出后第一季就取得了2.63%的收視率,市場占有率達到了8.37%;第二季取得了4.75%的收視率,市場占有率15.57%;第三季取得了4.27%的收視率,市場占有率14.2%。在同期播出的節目中優勢明顯,播出效果非常理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催生了同類仿韓綜藝。
《奔跑吧》是引進韓國綜藝節目,簽訂的是一份“綜藝節目模式引進合同”,其中包括綜藝節目的文字腳本、制作寶典、節目大綱、分鏡頭劇本,同時會對購買方提供技術咨詢、人員培訓等后續服務[3]。也就是說引進的不僅是節目模式,還有“綜藝節目的制作劇本”,可以說實質上是把整個節目完全照搬。韓國對此類室內室外綜藝節目開始于2003年,節目吸收歐美節目形式之精華,并以豐厚的傳統文化藝術為借鑒,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2]。對于發展的探索比較超前,符合本國文化,經過十年的技術探索與模式改進,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一套系統,在環節設置、營銷技巧、拍攝技巧上都已經形成了特點。中國現階段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照搬成熟的體系和成功的示例無疑是可以的,這也可視作一種嘗試和學習。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韓國的綜藝體系是服務于韓國本土觀眾的,是符合韓國文化價值取向的,這一套體系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市場,完全引進也許能在一時引起熱潮但并不能長久發展。
二、原創綜藝內容上追求民族性和教育性
原創電視綜藝節目無疑是有生命力和傳播前途的。這些節目基于本土千年傳統文化,和本土受眾在精神上有著“血濃于水”的深層關聯,也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傳統及中國價值觀的最好載體[1]。在一票仿韓綜藝的重重包圍中,國產原創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播出后拿到了1.34%的收視率,雖然仍然不及仿韓綜藝,卻在國內刮起了“詩詞熱”,與國內的仿韓綜藝相比較,它的受眾人群更加廣泛,一時間討論度和關注度都非常高,好評如潮。原因在于中央衛視對此類益智類節目的制作是有經驗的,之前的《正大綜藝》等節目都是前車之鑒。設置環節得心應手,如同韓國對流行綜藝的把握眼光獨到一樣,經驗積累利于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作為升級版新一代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首先推陳出新,在內容創作上更豐富,并且選了詩詞文化這種有傳統底蘊的模塊,營造出意蘊美吸引觀眾,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其次,它的環節設置新穎,有一個環節是觀眾答題,欄目組答題統計出該詩句的群眾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參與度,讓節目不僅是內部活動,更成為選手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收視率。而且節目氣氛并不因為是益智類節目而顯得沉悶和緊張,相反是比較輕松的,主持人的場內活動與話語活躍了氣氛,再加上專家助陣,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向觀眾解釋每一句詩的背景及內涵,大大提升了綜藝的文化內核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從舞臺布景和“飛花令”等環節名稱創意來看,也是別具匠心的。從上述幾點來看,《中國詩詞大會》打破了一直以來國內綜藝節目“偽原創”的尷尬。并且給出了一個強勢的回答:來源于民族歷史和傳統中的美。節目中的參賽者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對于傳統詩詞魅力的熱愛。這樣的熱愛影響到了屏幕外的觀眾們,為節目贏得了收視率,為現在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4]。
三、綜藝發展上應結合中國文化精神內核
《奔跑吧》作為娛樂節目,主要路線是展示明星在游戲中被娛樂的一面,滿足觀眾的好奇心,主要目的是取悅大眾。《中國詩詞大會》不僅與受眾一起領略古代詩詞,更能從詩詞的品鑒中傳播中國文化[5]。雖說兩者的定位不同,但是從發展角度來說,《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也有很多綜藝娛樂節目可借鑒學習的地方。最根本在于《中國詩詞大會》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大部分中國人對詩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抓住了這一點就是抓住中國觀眾的心,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別出心裁的設計,就是中國原創。相比于引進和照搬,在觀眾心里,節目的質量和分量高下立分。事實上,躥紅的《中國詩詞大會》并非新生節目。細細推算,這個節目系列可倒推至2013年首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節目獲得成功后,央視在2014年再接再厲推出了《中國成語大會》。吸收了前兩檔節目的寶貴經驗,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由幕后走上了前臺。單從收視率而言,這三檔節目都相當成功[4]。這種發展模式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從本國文化出發,結合國內情況推出節目,分析播出的反響和效果,總結經驗教訓加以改正,再次推出新節目,最終鉆研出一套自己的發展體系,這就跟之前總結的韓國娛樂綜藝節目發展道路非常類似,從側面印證了這條發展道路是值得認可的。《奔跑吧》直接借鑒了韓國的發展道路等同于“抄近道”,必然出現一些韓國文化在中國“水土不服”的情況。
此類仿韓綜藝能在中國大火有經驗可以吸取,比如拍攝手法采取一個明星多個機位跟蹤拍攝,在錄制中展現明星的魅力,拉近觀眾與明星的距離,讓觀眾看到明星在影視劇或歌曲外相對真實的樣子。這在年輕觀眾群體中非常受用,也是節目最吸睛的一點。一期節目設置一個主題,再以游戲競爭的形式設置多個小單元,這一設置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關于這一點《中國詩詞大會》相對來說略顯嚴肅,答題和做游戲的形式顯然是后者更輕松娛樂,這也是《奔跑吧》擁有如此高收視率的原因。作為娛樂性的綜藝節目這一點是非常好的,值得保留發展,也是未來國產原創綜藝可以學習的一點。
為了更好地調查仿韓類綜藝、本土原創綜藝的受眾情況和探究未來中國綜藝的發展道路,我們設計了一次社會調查,調查發現在問及喜歡的綜藝類型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真人秀類,如韓國的“Running man”,中國的《奔跑吧》。可見這類簡單輕松的綜藝受絕大多數人的青睞;在眾多綜藝中,接近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傾向于看國產原創綜藝,但是也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人喜歡看韓國本土綜藝。說明韓國成熟的制作綜藝的體系受到了認可,一些被調查者認為觀看韓國綜藝可以了解韓國文化。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國產的原創綜藝代表著中國的綜藝,傳播了中國文化,即使是益智類的文化綜藝依然博得了大家的喜愛;國產綜藝中,最吸引受眾的莫過于節目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還有節目制作水準及呈現效果,其中節目形式輕松休閑則是此問題中支持率最低的,反映出國產原創綜藝在趣味性上的不足,除了文化益智類綜藝,以娛樂輕松為主的休閑綜藝還沒有出現比較吸引觀眾的;對于仿韓綜藝,最吸引觀眾的是明星陣容和節目形式輕松休閑,支持率最低的是本國文化和文化底蘊,觀眾對于綜藝是否體現本國文化很看重,說明這是仿韓綜藝最大的短板,沒有立足于中國文化而是選擇生搬硬套韓國文化,這種方式不會長遠;在調查觀眾對于中國綜藝的未來展望時,選擇率最高的是結合本國文化、提升文化底蘊和自主創新,反映出觀眾對于原創和創新的要求依然很高,在原創的基礎上才能談發展。
四、結論與對策
仿韓類綜藝適合快節奏的都市人群,新版原創綜藝代表和傳承了中國文化,只有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中國未來電視綜藝產業才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模仿和照搬也許能帶來短暫的收視和消費人群,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毫無原創,以“換湯不換藥”的形式制造出來的綜藝不是中國人自己的綜藝。可以這樣說,仿韓綜藝更像夾縫中的“四不像”,既不能完全模仿韓國流行綜藝高熱度又具有持久性的文化內核,又不能像原創綜藝那樣別具一格。如果不能找到一條既滿足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所需要的娛樂性,又帶有中國特色及文化傳承的發展道路,那么這一波熱潮過后,中國的綜藝節目又將何去何從?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知道仿韓類綜藝有自己的優勢但也存在較大的問題,立足中國本土的原創益智類綜藝有值得學習和發揚的優點,但同時休閑娛樂類難以走出局限。所以,中國未來不管是益智類還是休閑娛樂類綜藝的發展都應該兼顧兩者所長,彌補不足。
(一)學習借鑒但不能完全模仿。
韓國近20年來對流行娛樂綜藝的探索已經相對完善,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在技術手段方面我們有很多可以學習,例如跟蹤拍攝,多機位、多角度同時拍攝,這在大型室外娛樂綜藝中是一種很好捕捉精彩瞬間增強趣味性的好方法。韓國綜藝中最常用的后期彌補聲音或者畫面不足的技術手段,也值得我們學習。給人物配上合適的表情或者繪制出人物所描述的場景都能夠增加節目的看點,是日后綜藝發展的方向之一。但一個節目最終的呈現效果并不是只靠技術就能實現的,而是節目本身內容及形式決定的。《奔跑吧》雖然向韓國購買了版權,卻幾乎照搬所有游戲形式、節目內容,絲毫看不出新意。未來的綜藝應該立足于本國的文化,選擇貼近國民生活、價值取向的主題進行創新,至少節目內核應該是原創的,有本國特色的。在技術手段方面或者其他國家優秀作品中好的方式、好的技巧可以學習借鑒以完善播出效果。
(二)節目內容應該是有內涵的,不是為了娛樂而娛樂。
《中國詩詞大會》以新穎的形式吸引了觀眾,在娛樂的氛圍下傳播了中國文化,向大眾普及了傳統知識,既是放松又是學習。說明節目內容充滿內涵和正能量是主流的發展方面。相比《奔跑吧》明星很多時候為了節目效果而故意搞笑娛樂大眾,有內涵的綜藝節目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今仿韓熱潮來襲,大批綜藝都走娛樂大眾的沒營養的路,觀眾很快會審美疲勞,能在千篇一律的娛樂中脫穎而出的就是有內涵的、傳遞正能量的、能帶來精神力量的綜藝。電視綜藝節目要想維持穩定的收視率,“內容為王”始終是關鍵。伴隨海外電視節目進來的,是“他者”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輸入及傳播[1]。
長期浸淫在異國文化價值體系之下容易侵蝕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對于本土文化走出國門是不利的。傳統文化與綜藝節目的結合為國內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創造素材,尋找中國文化元素與綜藝節目的結合點,這些基于中國文化的原創電視綜藝節目是極其珍貴的嘗試和努力[1]。中國大量從韓國“進口”綜藝說明了韓國的綜藝節目制作精良,觀眾反響好,起碼節目是優質的才會被引進。中國原創的綜藝沒有好的收視率,恰恰說明了以前的綜藝節目缺乏新意,不足以吸引目光。引進過后也要思考是什么讓國外的綜藝能夠走出國門走進中國。益智類中我們已經有了《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領頭羊,其他方面的綜藝也不能拋棄或者違背我國文化,要注入中國文化精神內核,抵制低俗趣味,積極尋找創新點,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博大精深,電視產業作為傳播面最廣的方式,應該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豐富人民生活的責任。源遠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加以創新,在不斷失敗中吸取經驗,比抄襲、照搬、模仿更有發展前途。
參考文獻:
[1]李梅,高旭.淺析原創綜藝節目的“受眾中心”理念[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06):166-167.
[2]馬凱.論韓國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J].現代視聽,2013(06):31-34.
[3]標題.如何看待韓媒點名多個中國綜藝抄襲韓國綜藝?[EB/OL].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91405.
[4]標題:《中國詩詞大會》捧紅的不只是武亦姝,還有中國原創綜藝[EB/OL].http://www.tmtpost.com/2566758.html.
[5]劉艷霞.《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傳播功能[J].數字傳媒研究,2016,33(0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