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梅
摘 要: “慕課”(MOOC)具有開放性、自主性、互動性、創新性等特點。其教學模式在推動教學改革、共享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情感教育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本文從“慕課”的特點入手,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情感特點,依據教育教學規律,深入分析“慕課”教學模式對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影響,提出“慕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 慕課 情感教育 教育思考
“慕課”(MOOC)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共享,提高了教學實效,成為學生喜歡并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有學者指出,“慕課”平臺在線模式將會引發“學習的革命”,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方式帶來深刻的變化。然而,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包括塑造性格、品質、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質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養成。“慕課”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本文從“慕課”的特點入手,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情感特點,依據教育教學規律,深入分析“慕課”教學模式對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影響,提出“慕課”時代加強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對策與措施。
一、“慕課”及其影響
“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在線課程新模式。2011年秋,“慕課”在美國迅速崛起,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席卷全球數十個國家,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慕課”打破了學校的圍墻,帶來虛擬世界的真實學習體驗。因此,它被許多專家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三巨頭”,前兩個均已進入中國。2013年5月21日,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線課程項目,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6所亞洲名校赫然在列。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加盟MOOC三大平臺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成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國內地高校。10月10日,全球首個中文版“慕課”平臺由清華大學打造出來,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積極引進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高質量在線課程。
所謂“慕課”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微課程”,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完成作業答疑、合作探究、師生交流等教學活動的全新教學模式[1]。“慕課”教學中有“微課程、小測驗、實時解答”三個核心步驟。學生在課前自學課程,通過觀看6分鐘—10分鐘的微視頻,再進入練習題的小測試,學生答對之后才能進入下一環節繼續聽課,類似于游戲通關的流程,學生如有疑問可通過平臺提出,會有師生在線進行討論和解答。真正的課堂教學,教師將圍繞學生的疑問和遇到的難題進行解答,并通過討論、辯論、演講、答疑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慕課”的主要特點一是大規模、在線課程。“慕課”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界限,在教學人數上沒有限制。一門MOOC課程最多達十幾萬人,人們上課不受地域、時空限制。二是開放性。學習者不分國籍、年齡、民族、種族等,只需注冊一個郵箱即可參與學習。三是自主性。“慕課”教學可以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四是互動性。“慕課”在技術層面突破了傳統視頻講授的局限,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師生間的實時互動。此外,低成本、易獲取是“慕課”的一大主要特點。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翻轉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真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慕課”的興起,在教育領域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慕課”優化了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社區、論壇討論等,使學習者能夠與教師、其他學習者在線交流、討論,學習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習效果更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學生不再單純地依賴從課堂獲取知識,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使更多學生感受體驗國內乃至國際知名大學的課程。“慕課”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豐富、多元和立體,有力地促進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
然而,“慕課”在引發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發生變革的同時,也存在學術誠信隱患、網絡依賴過度、情感教育缺失等相關問題。由于網絡的虛擬化,網絡教育缺乏完善的誠信考核機制,無法鑒別學習者是否真正如實完成學習任務,造成某種程度的學術誠信隱患。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網絡游戲、網絡聊天成為重要的娛樂、交流方式。“無網寸步難行”,影響了大學生認知能力、心理品質、積極情感、意志品格的培養。中國高教學會會長瞿振元認為,“慕課”這種近乎充分自由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有更強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達不到這一點,有可能造成學習效果差強人意[2]。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程建鋼主任認為:“慕課本身并沒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給高等教育帶來革命性變化,因為現有的慕課課程及支撐平臺只是在線教育的組成部分,而且自身還處于發展的低級階段,既有明顯優勢,又有嚴重不足。”[3]
二、“慕課”教學模式給大學生情感教育帶來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基本掌握計算機基礎技術,他們是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群,也是“慕課”最主要的參與群體。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90后”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方便快捷,智商和知識擁有量顯著增加。但同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文環境變得狹隘,他們的處事能力和情商則大不如從前[4]。“慕課”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學習者的情感需求,造成了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傳統教學模式是師生以課堂為互動空間,以教材為傳播信息的載體,教師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實現了教師言傳身教、校園文化熏陶、同伴交流浸染的教書育人需要。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及時更新信息,即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狀況,以便靈活地調整課堂教學的進程。“慕課”以網絡平臺傳播知識為主,為人們提供的只是信息,主要教學手段是“人機對話”,它對學習者自我認知、社會交往、心理情感需求關注不夠。缺少師生間面對面的言語交流與心靈溝通,缺少師生間教學相長。特別是沒有傳統課堂上集體聆聽、相互感染、交流討論可能出現的歡快、激烈氣氛,沒有臨時生成的問題和精彩,沒有師生、生生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師講課,面對的不再是一群生龍活虎、求知的渴望眼神,而是機器,講課的激情銳減,想的、說的、學的都是圍繞知識,教師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難以體現。傳統教育的特質如思考、挑戰、改變的過程,以及教師的思想品質、道德人格、對學生的關愛,同學之間朝夕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學習、生活、成長的經歷、在校園建立的人脈關系、獲得的校友資源,等等,是“慕課”教學模式無法提供的。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心理、情感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支配他們言行的因素中,情感占有較大比重。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必然要傳輸情感信息。而且,情感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信息的傳輸與接受。在“慕課”中,教師無法針對學生的情緒反映、情感需求而與學生進行現場適時靈活互動,學生的情感變化無法得到關注、激發、表達、傾訴與滿足,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切感就難以切身感受。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認為,“慕課”僅僅是在線教育,并不能解決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問題。上海大學社會學專家胡申生認為,這只是一種輔助的、工具性的手段,真實的大學校園氛圍,教師對學生的口傳心授,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都是通過高新技術難以獲得的[5]。
三、“慕課”背景下大學生情感教育對策
情感具有調節和感化效應,情感對于思維就像能源對于機器。情感教育是一把很好的鑰匙。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6]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把情感看作是影響教育過程的三大動力之一。由此可見,教育教學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而且是一種情感教育行為,更是曉之以理與動之以情的情理相融過程。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情感教育的作用,把握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情感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彌補網絡教學帶來的情感教育缺失的不足。
1.把握認知規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個人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相互生成的。其中,“知”是基礎,“情”是關鍵,“意”是條件,“行”是歸宿。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升華為情感的認知會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并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學者朱小蔓教授指出:“以情感為核心的動機系統是個人發展的內在保證,人的行為的發生受情感的引發和調節。因此,情感不僅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中心環節,而且在個體道德形成的完整過程中,始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價值。”[7]“情感是人們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催化劑,是思維活動的動力。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執著的學術情懷是熏陶和感染學生的重要因素”[8]。
從學生情感入手,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標志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隨著人的認識活動和意識活動表現出來,它既受人的需要所決定,又以它的調節功能對人的認識活動起著強化作用。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學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緒體驗,而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又是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的情緒背景,能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在教學中發生共鳴”[9]。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交互式過程,是師生情感上最微妙、最細膩的相互影響,無論什么課堂都不能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思想碰撞。在“慕課”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進行師生面對面的溝通,形成輕松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保持新鮮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從而彌補情感教育缺失的不足。
2.關注學生情感特點,寓理于情。
“90后”大學生是在“后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轉型期的多元化社會使他們的思想更自由、更開放、更民主、更獨立。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情感教育被嚴重忽視和弱化。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既享受著環境、物質生活的優越與富足,又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就業壓力;既有多樣化文化娛樂需求,又產生心理、情感的低落與空虛;既渴望得到尊重、理解與信任,又面臨人際交往的困惑與煩惱;既立志實現自我、努力成才,又往往沉迷網絡而難以自拔。隨著面臨的人生問題日漸增多,生理年齡處于成人階段、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心理、情感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從整體看,表現為樂觀向上、精力旺盛、興趣廣泛、朝氣蓬勃;情感細膩敏感、體驗豐富、開放熱情。情緒、情感尚不穩定,波動性強;沖動性、爆發性、矛盾性、復雜性、隱蔽性、想象性并存;一些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調控自己情緒情感能力較差,負面情感具有普遍性。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人的情感不是來自于理性的灌輸,而是來自于心靈的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就將無法彌補。我國著名教育藝術家黃家燦認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藥,情是藥外帶有香甜味的糖皮。無情,理難以下咽;無理,情就失去存在意義。“‘動之以情有時比‘曉之以理更有成效”[10]。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情感的感化作用,關注學生的情感特點,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心理、情感的脈搏。因材施教,將對學生的關心關注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增強教育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注重師生“線下”交流,營造亦師亦友的良好氛圍。
在現代教育中,情感是教育教學的潤滑劑。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都不能脫離現實而生存于虛無之中,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和真實的情感。誠如世界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所言,我們周圍的高技術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高校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既順應“慕課”發展的新潮流,掌握信息技術,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又研究網絡環境對學生情感的影響,處理好“線上”和“線下”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線上”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但是“線下”教育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因為教育的過程畢竟是有靈魂的,是有情感的,是進行人格培養的,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所以教師應注重在課外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接觸,建立融洽的亦師亦友關系。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煩惱。同時,師生可以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共同參加有益身心的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及其他戶外活動等。這種“線下”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幫助及師生共同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亦師亦友情誼,有助于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塑造可親、可敬、可信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情感,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主動,從而使教學變得輕松、愉快,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在“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順應網絡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把握教育教學規律,關注學生情感特點與需求,正確處理好“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注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情理結合,寓理于情,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尹鐵燕,彭羽.基于“慕課”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22.
[2]中國高教學會會長瞿振元.大學怎樣應對“慕課”[N].人民日報,2014-06-03.
[3]聚焦“MOOC風暴”(上)MOOC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訪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中國教育報,2013-09-23.
[4]孫博.后信息時代大學生情感教育探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4):132.
[5]彭德倩.“慕課”來了,挑戰傳統大學教育?[N].解放日報,2013-07-09.
[6]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7]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8-99.
[8][10]包國祥.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若干思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85.
[9]胡炎松.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59.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NGJGH2016027)階段性成果,內蒙古民族大學2017年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JG2017023)“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