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枝
【摘 要】農村義務教育督導評價存在的行政督導評價多于專業督導評價、硬性指標評價多于柔性評價指標、終結性評價多于過程性評價、自我主觀評價多于他方客觀評價等現象影響著教育督導評價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兼顧行政督導評價與專業督導評價、硬性指標評價與柔性指標評價、校內自我評價與校外他方評價、形成過程評價與最終結果評價,可以突出教育督導評價的導向性、特色性、客觀性和發展性,從而提高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教育督導評價的實效。
【關鍵詞】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督導評價;策略
教育督導是根據國家有關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對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和幫助,其中教育督導評價既是對教育督導工作結果的呈現,也是對義務教育發展的評價和引導,在整個教育督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督導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關注城鄉教育發展中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必須理解和掌握《暫行辦法》的精神和要求,充分發揮教育督導評價的作用,扎扎實實做好教育督導評估工作。
2017年4月,國家教育部發布的《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對教育督導評估的目的、依據、對象、原則、基本條件、內容與標準、程序、結果使用等等一系列問題做了明確而全面規定,成為廣大教育督導工作者進行縣域義務教育督導評價的重要規范和理論依據。它是在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義務教育發展面臨新要求的背景下,為了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徹底解決和縮小校際差距、城鄉差距,鞏固基本均衡發展,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主要體現在“三新一重”。一是“新指標”,即在基本均衡發展評估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指標;二是“新標準”,即在差異系數和其他各項指標要求上有所提高;“三是新方法”,即在學校資源配置指標與標準上設置了“兩維達標”內容,既要求各項指標的校際差異系數都要達標,也要求各項指標的水平值達標;四是“重質量”。即將“教育質量”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單列,強化了指標體系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的關注,提高了質量評估權重和權威性。總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是教育督導評價的法律規范和理論依據,可以促進教育督導制度的建立和學校評估工作的開展,對形成良好的自評運行機制,促進學校的自主發展、自我完善拓展了空間。
二、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教育督導評價問題與分析
在縣級教育行政機構里,督導室是履行教育督導智能的主要機構,它既代表政府履行行政職能,又代表教育專業職能部門履行教育職能,是一個半官方半專業性的教育機構。毋庸置疑,隨著教育督導制度的恢復重建,我國教育督導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和改善,有效地推進了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尤其是山區落后地區的教育,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在現行的縣級教育管理體制中,督導室作為縣教育局下設的一個機構,是貫徹和落實有關教育督導工作的主體,但是卻往往不被人重視,甚至把它當作一個擺設。如果我們審視教育督導評價工作現狀,就會發現還存在許多明顯的問題。從評價類型看,表現為行政督導評價多,專業督導評價少;從評價內容上看,表現為硬性指標評價多,柔性評價指標少;從評價結果上看,表現為終結性評價多,過程性評價少;從評價主體上看,表現為自我主觀評價多,他方客觀評價少。這些現象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教育督導評價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從督導隊伍來看,人員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不是退居二線的管理者,就是文化素質偏低、專業素質不高的基層管理人員,真正專業的行家很少。所以,教育督導就呈現出行政督導評價多,專業督導評價少的傾向。從教育督導的職能看,督導室某種程度上在履行著執法的功能,所以,教育督導和評價一般關注教學點基本辦學需求,寄宿制標準化建設,消除大班額現象,教師隊伍,學生營養改善等偏向于政策性的指標,而像“學生創造能力”之類的評估,雖有一定量化指標,但主觀性就比較占一定優勢了。因此,教育督導表現為“督”多“導”少,行政督導多于專業督導,硬性指標督導多于柔性指標督導等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實施“四個兼顧”與“四個突出”,提高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教育督導評價實效
1.行政督導評價與專業督導評價兼顧,突出導向性
教育督導任務的落實往往依靠督導室,但由于存在人員少,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臨時性任務較多等現象,農村教育督導大都是完成上級任務居多。比如上級來檢查時,往往要下各學校進行督查,看材料是否齊全,還存在什么問題等等,目的是爭取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也給上級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其他如安全督查,信訪督查,各種專項督察,臨時性督查等等,都是行政性督查多。相比之下,專業性督查較少。而專業性督查對學校來說,其實是最具有意義和價值的工作。因為通過專業性督查,既可以發現問題,還可以進行診斷,提出許多改善和提高的建議和措施,更好地發揮導向性的作用。因此,教育督導應該更多的放在專業性督導上,做到行政督導與專業性督導兼顧,既要突出政策性,更要突出導向性。
2.硬性指標評價與柔性指標評價兼顧,突出特色性
在具體的農村教育督導工作中,突出表現為硬性指標評價多,柔性指標評價少,前者具體,后者模糊。從督導人員來說,由于督導人員在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因素,硬性指標評價相對更容易操作和掌握,出現爭議和風險的機會也比較少。從農村中小學來說,硬性指標好落實,也好完成,看得見,摸得著。而柔性指標往往是一些專業性指標,甚至往往主觀性比較大,專業性比較強,有時候甚至還不能做到因果關聯,自圓其說。所以,督導評價一般重視硬性指標,忽視柔性指標。事實上,柔性指標恰恰是關系學校發展、特色發展、正確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督導評價重硬性指標,更要重柔性指標,用教育規律和理論來指導和評價學校的柔性指標,在柔性指標評價中突出學校的特色性。
3.校內自我評價與校外他方評價兼顧,突出客觀性
在實際農村教育督導工作中,校內自我評價往往是督導的前提和基礎,無論什么督導內容,學校都要有個自我評價和匯報的過程。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教育督導大多時候變成了先聽聽匯報,然后督導人員根據被督導學校匯擬定一個結論性的文字材料,略作修改就成為督導性的結論。這樣的結果就是把教育督導評價變成了自我評價為主的過程,評價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一個,難免落入主觀、片面的陷阱,甚至有“關起門來唱卡拉OK”的感覺,自我感覺良好。所以,教育督導評價一定要增加客觀性評價,引入第三方評價,這樣才能做到評價的客觀性,才能真正做到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4.形成過程評價與最終結果評價兼顧,突出發展性
對于督導人員來說,教育督導是過程和結果相結合的行為,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但是,教育督導評估報告往往重結果,往往表述為完成或未完成,達到或未達到,特別是對未完成或未達到的學校的督導評價,往往關注達標或完成,忽略學校自身發展過程的不進步以及進步大小等等。這樣的評價不利于學校的發展,也不利于激發和調動學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沒有發揮出督導評價應有的作用和效果。所以,督導評價,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突出學校的進步和發展,真正促進學校的發展。
當然,教育督導還必須提高自身督導評價的權威性,才能使督導評價的導向性、客觀性、特色性和發展性得到彰顯,督導評價的效果才能收到實效。
通過教育督導評估工作,學校加深了對教育工作的認識和理解,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有利于學校總結提煉辦學經驗,找出存在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對策,理清下一步工作思路,為學校的下一步發展找到突破口。所以,科學的教育督導評價對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宗明,張新遐.《淺談教育督導在農村教育中的作用》http://www.xzbu.com/9/view-3804810.htm
[2]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工作督導評估監測辦法》https://www.sohu.com/a/210479916_267106
[3] 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https://baike.so.com/doc/6140650-25590356.html
[4]《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答記者問》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4/content_5196287.htm
[5] 張琴琴.《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陜西神木縣為例》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度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