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摘要】經營工作是建筑企業各項工作的先導,是興企強企第一要務,攬不到任務、拿不到訂單,企業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營能力決定著建筑企業發展前景,是建筑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隨著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投資經營風生水起,漸成建筑市場的一種主要經營模式,各大建筑企業迅速布局投資經營,但政策風險、設計風險、融資風險、運營風險、移交風險和不可抗力等投資經營風險與機遇伴生,投資經營風險防控越來越成為建筑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從市場形勢趨勢把握、項目合法合規性判別、投資經營環境挑選、投融資項目甄選等幾個角度分析了建筑企業在投資經營過程中的源頭風險防控策略。
【關鍵詞】建筑企業 投資經營源頭 風險防控
風險是由市場中不確定性因素引起的,這種不確定性包括獲得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建筑企業越來越重視投資經營風險的防控問題。柯永建,王守清等通過分析PPP典型失敗案例英法海峽隧道項目,將風險類別劃分為政治風險、建造風險、運營風險和市場收益風險,并通過分析項目失敗的原因來說明風險防控對項目運營的重要性。吳書霞等在考慮激勵措施的基礎上,將PPP項目中的風險與收益緊密結合,并指出供雙方認可的收益分配策略是解決雙方沖突的重要手段。周正祥,張秀芳,張平分析了PPP模式在全國應用面臨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PPP項目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PPP項目審批過程復雜等問題,提出了政府應盡快轉變觀念強化契約精神、建立PPP項目專業機構及提供技術支持、制定標準化的PPP項目管理合同、加強識別PPP項目融資風險和制定有關風險防范等政策建議。應益華,陳芳宇從政治、經濟、法律、建造、運營和其他因素等方面對PPP項目的風險進行探討,從法律、機構、監管和技術人才等方面提出風險防控措施。王樹文提出了在“一帶一路”背景下PPP模型風險規避的路徑選擇:要建立兩種機制,即多方共同監督機制和立體風險規避機制,并輔助以規范的合同管理。推動政府和企業合作,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李凱風指出PPP模式在解決我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困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PPP項目的投資經營風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戴國華指出建筑企業應對PPP項目風險策略可以從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和風險自留四個方面展開,包括充分運用PPP規則、合理分擔風險和強強聯合,合作各方、分散投資風險等方面。吳芳芳以PPP模式下的投資風險控制相關理論為基礎,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企業可能面臨的投資經營風險,并為其制定合理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提供建議。李英攀等利用相對貼近度的思想優化原理論,為我國大型建筑企業在從事PPP模式的項目時更加客觀、科學地選擇與項目最合適的融資渠道,規避融資風險。徐婉瑩,謝柳芳基于全程視角的PPP項目風險,通過領結圖展示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風險的有關建議。
由此可見,建筑企業的投資經營風險防控越來越重要。本文從市場形勢趨勢把握、項目合法合規性判別、投資經營環境挑選、投融資項目甄選等幾個角度分析建筑企業在投資經營過程中的源頭風險防控策略。
一、準確把握市場形勢趨勢是防控投資經營風險的前提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依然很大,在建筑業領域,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城鎮、綠色林帶等新市場風起云涌,正在迅速崛起為與鐵路、公路等傳統基建市場容量相當甚至猶有過之的發展領域。伴隨諸多新業態的興起,投融資建設模式也漸成市場新趨勢之一,由剛開始的泥沙俱下、一擁而上,逐步轉為現在的關口收緊、規范發展。
與此同時,新形勢下基建市場的競爭模式與競爭內涵較之以往出現了重大變化,包括項目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要求建筑企業必須具備較強的投融資能力;新的發包模式,要求建筑企業必須具備整合全產業鏈的經營管理能力;行業門檻放低,要求建筑企業進一步增強以核心優勢為主的綜合實力;基建市場的“窗口期”特征,要求建筑企業必須緊抓機遇、乘勢而上等等。
建筑市場的新特征客觀上倒逼建筑企業調整經營戰略,轉變觀念、搶占先機、加快布局、轉型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基礎設施投資業務領域不落人后、穩步壯大。一方面,建筑企業向上游、向高端來爭取項目空間正成為企業的共同市場理念和策略,有別于傳統的工程經營、項目經營,投資驅動下的經營是資本經營加工程經營,用資本經營來推動工程經營。另一方面,在投資經營合作期間,企業不僅能夠獲取正常的施工利潤,還能取得相應的投資回報,相當于為企業積累下一些具備穩定現金流的優良資產,同時還能積累下寶貴的運營經驗,鍛煉強有力的經營和運營團隊。
而與傳統公招項目不同,投資經營PPP項目不僅涉及建設風險,還有政策風險、設計風險、融資風險、運營風險、移交風險和不可抗力等,需要在項目合作期內謹慎做好防控工作,保證項目實現最終經營目標。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很多建筑企業由于涉足投資經營時間短,在專業團隊建設、經營體制機制、投資經驗積累等方面存在較多不足;同時,隨著PPP模式的推廣,PPP項目市場出現了變相包裝、名實不符、專家不專、數據失準、低價競標及劣質咨詢等諸多亂象,對建筑企業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加強風險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相繼出臺了多項PPP發展政令,市場發展思路及形勢逐步清晰,對PPP項目的相關約束日漸規范,特別是2017年以來發布的政策文件,在項目開展思路和入庫條件標準方面都提出了嚴格要求,本身存在問題的PPP項目,在后續實施過程中,必然面臨中止或清理風險,盲目參與將給企業帶來潛在風險,因此,選擇合規的低風險項目參與是投資經營工作的首要環節。
結合PPP項目合作主體多、合同關系復雜、涉及專業廣等特點,把有限的經營力量投入到選定的重點項目中,才能保障經營效果和質量,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故此,投資經營工作的首要重點就是在鋪天蓋地的PPP項目海洋中,選擇適合企業參與的重點經營項目,這也是做好后續投資經營工作的基礎。
二、有效判別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是防控投資經營風險的關鍵
在國家大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宏觀形勢下,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批PPP項目,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收錄管理庫和儲備清單PPP項目共14,424個,總投資額18.2萬億元,具備品牌、信譽、資金、技術和擔當優勢的國有建筑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成了推動PPP項目合作落地的主力軍。
隨著PPP等投融資業務的大規模推進,諸多問題相伴而生。在財政承受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為滿足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部分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情況時有發生;國有建筑企業為搶占市場、做大規模,大量開展表外投資業務,推高了企業償債能力、現金流量和資產負債等風險;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雖然在滿足居民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
為解決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各方面臨的問題與風險,2017下半年開始,國家對PPP項目制度體系進行規范,出臺各種配套政策,其中《財預[2017]50號》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財預[2017] 87號文》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財辦金[2017]92號》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國資發財管[2017]192號》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的風險管控,同時嚴控央企投資規模,強化投資經營準入條件;“一行兩會一局資管新規”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尤其是4月27日,財政部發布財金54號文,進一步強化PPP示范項目規范管理,近萬億資金的PPP項目將被清退出庫、調出示范項目或6月底前進行整改,并在前期工作、采購程序、嚴審簽約主體、杜絕違法違規、強化履約監管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反映出中央在力推PPP模式的同時,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三方主體在逐步規范,雖然現階段對PPP模式的開展進程有一定影響,但長遠來看,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風險防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PPP項目操作要求越來越規范的新形勢下,企業在選擇項目過程中,只有嚴格遵照國家現行政策,理性對待投資經營,加強項目篩選把關,高度重視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才能有效規避和降低投資經營風險。作為潛在的社會投資本方,建筑企業應盡量提前介入與項目實施機構的溝通對接過程,包括督促政府方完善項目前期相關要件的編制和報批工作,確保要件齊全、投資有保障。其中,投資模式應取得有權機關的批準,PPP項目應在完成物有所值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項目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納入省級以上PPP項目管理庫,確保項目后期的政府付費或政府補貼能夠納入地方政府中長期財政規劃和人大批準的年度財政預算。
三、選擇良好的經濟環境是防控投資經營風險的基礎
基于資本逐利的固有特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項目后期投資引入及融資落地存在較大難度。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近期提出了“探索地方財政破產制度,打破地方債務‘中央兜底幻覺”的觀點,明確政府決策責任的分級模式,讓責任模式回歸到“誰借誰還”的風險承擔范疇之內,倒逼各級政府在舉債謀發展時,必須量力而行,這種把發展目標確定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的“量體裁衣”,將有助于推動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表明開展投資經營時關注區域經濟環境的重要性。
與傳統公招項目不同,PPP項目在合作期內,社會資本方不僅要做好施工管理,還要承擔資金落實的風險,項目中標后,資金如果不能如期落實到位,一般需要由企業自行解決,因此,PPP項目的投融資方案不僅要理論上可行,還要在過程中切實有效。
企業在選擇經營區域時應從地方政府的經濟指標、債務情況及發展的可持續性等方面,客觀評價項目區域經濟風險,選擇經濟繁榮、政府守信的區域開展投資經營工作,確保在項目實施全周期內,政府不因經濟原因造成違約事件,給企業帶來損失。與此同時,還要關注地方經濟活動是否存在違約事件及經濟數據失準情況。以某施工企業中標的一個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為例,項目屬于住建部公布的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財政部還有相關的激勵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經濟數據失準及違約情況,造成了一定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機構的投資意向未能如期落實,給項目實施造成了巨大困難,也給該企業帶來較大資金壓力及履約能力方面的負面影響。這警示施工企業在參與投資經營活動過程中,面對一些存在經濟問題的區域,即便項目具備較為優惠的商務條件,也要保持清醒頭腦,客觀評判,做出正確選擇。
四、甄選高質量項目是防控投資經營風險的保障
項目投資規模要適中。合理確定PPP項目投資規模有利于企業集中優勢力量,科學調配經營資源,提高經營共走績效。首先,在人力資源方面,PPP項目實施過程中,企業具有社會投資人及施工承包方雙重身份,不僅要參與組建項目公司,按項目公司章程約定,派駐董事、監事、經理層及部門相關人員,還要組建項目部,派駐現場施工管理人員,項目公司與項目部兩套人員多數不適宜兼職,如果小規模PPP項目過多,企業很難同時滿足兩部分管理人員配置需要,將會產生相關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的風險。第二,投資經營涉及專業全面,需要對接的機構較多,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需要在政府組織項目市場測試階段,配備專業化團隊針對項目具體問題與實施機構、咨詢機構等進行溝通,準確表達訴求,爭取合理商務條件,選擇具備較大規模的項目參與,能夠合理配置經營資源,保障經營效果。第三,各地方政府為選擇具備較強實力的社會投資人,對意向參與單位的業績規模要求往往較高,適度選擇較大規模的項目參與,有利于積累企業自身業績,為后續投資經營工作奠定基礎。第四,項目規模還需要結合企業自身資金實力及風險控制能力合理確定,并非越大越好。
項目技術難度適宜且征拆費用占總投資比例不宜過大。如項目施工難度超出企業正常施工組織能力,會造成成本抬高、安全質量風險加大。而項目征拆費用份額過大,建安工程費用份額勢必相對較少,施工企業主要靠建筑安裝工程創造利潤,利潤空間受限,會影響企業整體收益水平。此外,征拆費用往往難以取得增值稅有效票據,需要提前與實施機構溝通項目公司相關票據問題,處理不當,會給項目公司造成額外的稅收負擔。
項目投資回報方式及商務條件合理。以目前PPP模式下非經營性項目為例,政府付費財政支出計算方式大體分三種:一種是等額本金方式,優點是政府付費靜態總額少,但短期內政府財政支出費用多,財政壓力大;第二種是等額本息方式,政府付費財政支出平滑,財政壓力不大,政府后期支付風險相對較小;第三種是《財金[2015]21號文》方式,優點是短期內政府財政支出費用少,財政壓力小,但政府付費靜態總額大,遠期來看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21號文是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文件,地方政府往往選擇被動接受,加上該方式短期內能減小財政支出壓力,政府可以用有限的財力開展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多數地方政府選擇“21號文方式”計算政府財政支出費用,同時,在支出費用滿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政府會要求咨詢公司在編制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文件時,盡可能多地規劃項目。21號文雖然短期內降低政府的支出責任,但從長期看,如果地方經濟發展速度一旦降低,不能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的額度又處于滿負荷狀態,則政府支付風險必然顯現。因此按照21號文編制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文件,采用等額本息方式計算政府財政支出責任應該是最穩妥的做法。
根據地方政府財政情況綜合判斷。如果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額度的剩余空間不大,就需要在市場測試過程中,與實施機構溝通,建議其采用等額本息的方式計算政府財政支出責任,避免后期可能出現的支付風險。同時,嚴格遵照192號文相關要求制定企業投資項目決策標準,結合項目相關商務條件,合理分析,客觀測算,保證項目收益指標符合企業決策標準。
概而言之,做好項目選擇是投資經營工作的第一步,是有效控制投資經營風險的首要環節,是有效開展后續投資經營的堅實基礎,是企業取得良好投資經營效果的源頭保障。在投資經營過程中,通過一些特定的合作模式的實施,企業本身也積累了一些化解和回避潛在投資經營風險的經驗。一是在一些省份公路PPP項目上,通過與地方大型投資集團開展PPP項目合作,在項目合作期內,按照協議約定,投入部分資本金,獲得相應份額的施工任務,后續融資以投資集團為主進行,合理規避項目融資風險。二是部分經營和準經營性PPP項目中,考慮到運營方面經驗不足,通過引進具備較強實力的團隊合作,由運營公司負責后續的實質運營工作,合理規避相關運營風險,同時通過合作積累相關運營經驗,為打造運營團隊打好基礎。三是在一些大型PPP項目中,發揮資源及業績優勢,通過與央企單位合作,共同開展投資經營工作,充分利用央企資金優勢,共同解決當前資本金投資渠道受限問題,提高項目中標后的實施效率。四是加強與系統內部經驗豐富的投資公司業務合作,合理調配優勢資源,做好配合經營工作,提高項目整體風險把控能力。
在基建市場投資經營領域,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出現投資難度加大、投資收益降低、回收周期拉長等諸多問題,造成投資經營風險加大。施工企業只有進一步研究市場、轉變觀念,明確思路、積極應對,采取有效措施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才能保障企業投資經營風險始終處于可控狀態。
參考文獻:
[1]柯永建,王守清,陳炳泉.英法海峽隧道的失敗對PPP項目風險分擔的啟示[J].土木工程學報.2008(12):97-102.
[2]吳書霞.我國PPP項目合作中的利益關系及分配方式研究的[J].科學進步與對策,2010,27(19):36-38
[3]周正祥,張秀芳,張平.新常態下PPP模式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5(09):82-95.
[4]應益華,陳芳宇.PPP項目風險及防范研究[J].財會通訊,2016年第29期,101-104
[5]王樹文.“一帶一路”PPP模式中風險分析及風險規避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6,37(05):68-75.
[6]李凱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PPP融資模式風險管理研究[J].求索,2016 (01):109-113.
[7]戴國華.建筑企業集團參與PPP項目風險管控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6 (12):8-12.
[8]吳芳芳.PPP模式下投資風險控制探微[J].財會月刊,2017(07):42-47.
[9]李英攀,劉名強,王芳,鄧宇.基于PPP模式的大型建筑企業項目融資渠道選擇[J].財會月刊,2017(23):56-63.
[10]徐婉瑩,謝柳芳.基于全程視角的PPP項目風險識別與應對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18(0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