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銳
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F實,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數學方面尤為突出。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即“學困生”,如何使學困生穩下心來讀書,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給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對策
目前,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中,數學學困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這類學生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教學中運用相應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筆者多年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
一、初中階段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初中階段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因個體差異也各有不同,但是,導致學困生產生的種種原因可歸納為來自學生自身的內部原因和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以及教材的外部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內部原因
首先,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分不清哪個概念是研究兩個圖形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哪個概念是研究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更不會畫圖形的對稱性;其次,學生自學能力和基礎差,不能認真主動的學習、分析教材,總結不出教材的知識結構及知識的形成過程,更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說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時也說不出問題所在;對學過的知識點不會用,更談不上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掌握知識、技能不系統,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連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再次,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相應改變,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跟不上教師教學的步伐,課堂上聽不懂、學不會,課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因此,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久而久之,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進而產生自卑感和應付心理,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二)家庭、社會、學校以及教材的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子女。在農村中學,學生家長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有的只是小學文化。他們的素質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學習狀況只是問有無作業,做好了沒有,至于輔導子女學習那就談不上了。甚至一些家長對子女在校情況不聞不問,任由學校管理;更有甚者一些家長還反對子女上學,認為打工掙錢才有用;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情緒,讀書無動力、無壓力、無監督,再加上學生的惰性、好玩的特點,學習得不到鞏固提高,成績逐日下降。
2.社會原因
(1)在我國,數學知識的學用結合程度不是很高,一般來說,常用的有小學數學水平基本就能夠應付,所以,社會上對初中以上的數學知識談論得較少、應用得不多,客觀上使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知識的原動力。
(2)周邊不良環境的影響。網吧、游戲機室對初中學生誘惑力很大,學生一旦沾染上很難戒掉。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意志消沉、精神頹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對學習不感興趣。
(3)選撥制度的負面影響。盡管各地都在改進評價制度,改革高中學校的招生方案,但是,唯分錄取的現象沒有徹底消除,學校唯升學率、教師唯分數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導致學生的壓力過大,一旦超過承受的極限,便會放棄自己而成為學困生。
(4)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當前的社會有一小部分人沒讀幾天書,卻靠錢權關系或機遇掙到大錢,有些則靠不法手段成了“爆發戶”,但很多大學畢業生卻找不到飯碗,致使一些學生覺得讀書無用,只想混日子,過早的放棄了求學的觀念,不讀書同樣可以去當老板,掙大錢。
3.學校原因
當前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知識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仍支配著數學教學,有的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法指導。如八年級是數學學習分化最為明顯的階段,學生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關鍵時期,還未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思維方式,有的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教材的要求認真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教學方法單一,對學困生缺乏愛心,乃至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成績越來越差。
4.教材原因
與小學教材相比,初中數學教材結構邏輯性、系統性更強,特別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實施新課程教材(北師大版、華師大版、人教版等),新教材要比舊教材更新穎、更有靈活性,但有的知識點銜接不是很合理化,如:七、八年級每冊最后一章有點重復感,沒有梯度;平行四邊形知識涉及到許多三角形的全等知識,而新教材把全等知識編排在九年級等等,教學時學困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就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就造成了他們連續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積累,因而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的分化。
二、轉化數學學困生的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的成因,轉化學困生主要由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共同來完成。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發展,興趣、毅力、獨立性格的培養,都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誘導,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與強化。因此,教師在學困生的轉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初中義務教育的特殊性,轉化的重任就更多地落到了教師的肩上,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教育方法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下工夫:
(一)教育方法
1.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壓力會產生動力。但是過大的壓力對于沒有遠大理想、意志薄弱者,非但不能產生動力,還會產生恐懼感。因此,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用激勵性語言敦促學生自強自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困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產生成就感、喜悅感。
2.關愛學困生,幫助學困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對于學困生,幫助他們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指導學習方法,讓他們跟上教學的步伐是轉困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結對幫扶、小組互助、作業面批面改等形式給他們補缺補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困生做到“四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質疑,優先批改作業,優先輔導”。這不僅幫助學困生學習,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3.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就會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努力學習。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活動,分層教學,分別要求,降低作業的難度,控制考試的梯度,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與啟發式講授有機結合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啟發性講授,學生有意義接受學習,曾是我國傳統教學的精彩之處,它在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啟發性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并存的。教材中大量的“想一想”、“研究性課題”、“閱讀材料”、“實習作業”等都是很好的適合學困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素材。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主導應是“適當的引導”,把握好“度”是最佳境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
2.適當開展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的學困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2)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進行及時調控。學生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困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要加強對每個小組進行及時調控,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3.數學與生活適當聯系
怎樣的教學才能使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筆者認為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用生活情景“包裝”數學;二是把數學“蘊藏”在生活的游戲中;三是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現象;四是教學內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數學應用生活化。
4.教學評價個性化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與否,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重視,就會愉快、積極,增強自信心。即使他們做錯了,也不能諷刺、挖苦,而要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鼓勵他們想辦法戰勝困難。在平時要多捕捉其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學困生的評價可以多一些鼓勵性語言。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在農村中學只靠教師來轉化學困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支持,要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發動社會各界協同配合,努力改善社會大氣候和學校、家庭小氣候,為轉化學困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