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結合丹東地區產業及人才需求特點,改革傳統教育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突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并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舉措。
關鍵詞:大數據;職業教育;創新研究
一、 大數據
大數據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大規模、復雜的數據集合。其基本特征是:數據量大、數據類型繁多、數據密度相對較多及處理速度快、時效性高。大數據是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積累,是當今科技發展,信息高速流通及社會高速發展的產物。大數據可以通過信息感知和通訊終端各種信號源收集信息,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再度借助云計算的超強計算能力,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強大的更有效的數據信息。
大數據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及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為我們看待世界、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等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使得決策行為不再依賴經驗和直覺,而是依據大數據的科學分析。大數據提供的決策意向,是基于大量數據與事實而做出的趨勢分析,可以預見、可以模擬,將使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有據可依”。改變之前“差不多”“碰運氣”的習慣模式,將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 大數據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現狀
1. 教學內容簡單乏味,與社會需求信息不對稱:依然在課堂上有教師充當主角,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為輔,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了,而學生的接受效果如何,是否可以學以致用,簡單的理論測試成為評價標準,忽視學生的技能培養,更無法與社會需求進行對接。
2. 未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一是激勵機制不足,實踐環節流于形式,二是缺少對實踐技能培養的標準,無法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獲取程度進行準確的評價。對于實踐教學,總是理解成是理論教學的補充或輔助,沒有真正將實踐技能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最終定位和目標。
3. “雙師型”教學隊伍的不夠重視: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關鍵。而目前教師的行業經驗在教師的發展和評定方面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肯定,沒有真正把教師的實踐經驗作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或順應大數據時代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來對待。
三、 大數據時代職業技能教育發展與創新的舉措
1. 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宣導:首先從意識領域里認識到在大數據時代,各種信息傳導途徑方便快捷,如QQ、微信、App等,使得職業技術教育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沖擊。在多元的信息傳導下,職業技術教育會更加自由和靈活,學習空間、探索空間及求知視野會被極大拓寬。教與學的方式和手段會增加更多的內涵,信息交流與互動手段會更加的便捷和充分,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都會被無限制地擴大和延伸,傳統的教學理念會因為大數據的沖擊而必須做出調整和改革,傳統的教育思維方式也因為大數據的影響而不斷的改進和迭代,新的教育模式必將順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2. 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要使得職業技術教育刻上大數據時代的烙印,則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必須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良好的大數據教學環境應具備充分的大數據信息的采集的渠道和路徑,是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前提。隨著高校數字化建設的深入開展,智能校園的構建為教學的各個環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和大數據挖掘和利用的機會。加強大數據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研究,加強大數據下教學網絡平臺的建設,利用各種社交媒體,采用主動推送和積極宣貫的傳播方式,為學生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大數據在職業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教育個性化的創新:在大數據時代,注重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個性化發展,利用大數據觀察、收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的微觀的表現,將這些數據集中起來就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進而為每一個學生創設一個針對學生個性特點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個性化的課程,促成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4. 教學模式的改革:丹東的職業技術教育面對這大數據時代的沖擊,伴隨著大數據發展的步伐,慕課、微課、翻轉課堂、課堂網絡平臺、云課堂等接踵而至。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共享。
5. 教學評價的革新:傳統的教學評價,屬于典型的事后評價,主要采用考試、考察和操作等方式進行,其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及時動態地發現和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教師在教學工程中的偏差。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教師可以非常方便地跟蹤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與學生的獲得直接的阻礙或瓶頸,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和學習癥結,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課下行為等方面的情況,優化教學過程。
針對丹東地方經濟特色,量體裁衣式地確定丹東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向和內容,也是供給側改革在大數據下的落實和踐行。建立一個綜合數字化、多維度的關聯模型,將丹東的經濟特點,人文特色,地域優勢,人口分布,教學資源、產業狀況等數據均作為模型的動態因子,建立多向相關性的職業技能教育人才輸出模式,增強職業技能教育的針對性,適應性,時效性等要求,借助大數據的平臺和資源,要充分體現大數據的智能化、預見性及高價值對職業技能教育的影響和做出的應對反應。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丹東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研究,即為使丹東職業技術教育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以大數據為核心,以數據分析為手段培養學生數據發現與挖掘能力及信息處理及應用能力,實現個性化、差異化智慧服務,分析和研討大數據背景下專業職業技能培養策略,進而探討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研究,就是借助大數據時代契機,為地方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丹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大數據決策分析和處理能力的人才,同時應對大數據時代對丹東傳統產業及傳統職業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進而推動丹東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培養和儲備。
參考文獻:
[1]張曉東.大數據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教育觀察,2018(1).
[2]姜大柱.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3).
[3]徐志英.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N].遼寧師專學報,2017(9).
作者簡介:鄒迎輝,遼寧省丹東市,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