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語習得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理論和說法很多,但是系統的很少。本文將淺談二語習得為什么有眾多理論分歧和語言習得的潛在性,文章分為五大部分:什么是理論、二語習得理論、語言潛在的因素、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差異和總結。
關鍵詞:二語習得,新興學科,理論,潛在因素,母語習得
1. 什么是理論
漢語字典解釋為“理論是指由若干人(一人往往不能)在長期內(數年或數十年,一年半載等短期不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智力成果(分領域)。該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或至少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即對人們的行為(生產、生活、思想等)具有指導作用。”科學理論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相對正確的認識,是經過邏輯論證和實踐檢驗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
“要稱得上是一種理論,它必須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釋,它還應該包含一定的錯綜性(它涉及一種系統的錯綜關系,而且要證實或推翻他都不是件容易事)。”【1】
2. 二語習得理論
二語習得主要理論建設主要來自兩大理論流派:喬姆斯基的心理認知學派和社會文化學派。如:情狀體假說、最小樹假說、特征失效假說、輸入假說、輸出假說、注意假說、互動假說、文化導入模式等,不勝枚舉。
“二語習得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弄清楚潛在的語言能力,而不是建立在此能力之上的外在語言行為【2】”首先,二語習得的目標是弄清楚一種潛在的東西。“潛在”是指存在于事物內部尚未顯露出來的,既然二語習得研究的是未顯露出來的事物,那么關于二語習得存在眾多理論分歧本身就是在所難免的。其次,二語習得是一門新興的剛起步不久的學科,研究資料不夠集中完善,難免眾說紛紜。再次,二語習得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理論構建需要不同理論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共同交流探討,然而作為新興學科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所提出的“理論”是否能被定義為理論,抑或只能算是一種觀點或者看法而已?最后,潛在的語言能力,潛在的能力靠什么來衡量或激發?怎樣的數據或者研究資料才可以被認可為正確的理論支撐是一個大問題。
3. 潛在的東西
二語習得,歸根結底是要習得第二門語言,那么語言是什么?人為什么說話?人是怎樣學習說話的呢?語言與人類本質有什么關系?
3.1 什么是語言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的文明成果。其重要性和意義毋庸置疑。
3.2 人為什么說話
人為什么說話呢?人做什么都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懷著目的的。人為什么說話我認為也可以從人的動機開始討論。人說話首先是因為人的欲望、需求。這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起。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大類。很多動物可以用簡單的語言相互溝通,例如孔雀為了吸引對方開屏,蜜蜂跳“8”字舞,傳達蜜源離得較遠的信息,跳圓圈舞傳達蜜源離得較近的信息。狗見主人搖尾巴,緊張焦慮、警戒、憤怒或者呼朋引伴時會汪汪地叫、雞鳴等等,動物因基本的生理需求,使用著語言。人類文明之前,人類也使用非常簡單的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自從人類發明了火之后,欲望逐漸膨脹,聰明的人類自己制作了各種工具,后來由于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人類的語言逐漸豐富起來。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形成了各種千差萬別的語言。如英語表音文字,漢語象形文字。
3.3 母語習得理論
許多證據說明,兒童生來就準備學習人類的任何語言。這也說明,兒童的“語言習得機制”的內容要相當豐富,否則兒童的語言能力就不會如此之強。但另一方面,這種內容也不會過于豐富。因為,人類語言的差別很大,如果機制的內容過于豐富,勢必包括個別語言的某些特征,比如只有漢語才具有的特征,就會使兒童只能習得某種個別語言,比如德語,不能習得其他語言。而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喬姆斯基的學生認為讓兒童完全靠經驗習得語言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是語言習得涉及許多困難:在不同聲音中找到語言;在連續的語音流中辨別單詞;人類的發音因人而異;言語中有10%左右的句子存在語言錯誤等。這只是其中明顯的幾個難點。人們不可能通過歸納法得出語言的規則,因為每一次經歷都可歸納出無窮的結論,沒法確定哪一個結論是正確的。
或許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的基因和大腦結構中語言天賦這塊也得到了進化。索緒爾,說個別語法,就是兒童接觸語言材料之后內化了的語言規則,是下意識的語言知識;喬姆斯基稱之為語言能力,以區別于語言運用。語言能力是指在最理想的條件下說話人的語言知識;語言運用是這種知識的具體使用。語言能力是潛含的;語言運用表露在外面。語言能力是穩定的、長久的;語言運用是多變的、瞬息的。生成語法不局限于對個別語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個別語法與普遍語法的統一性。換句話說,它不以具體語言的描寫為歸宿,而是以具體語言為出發點,探索出語言的普遍規律,最終弄清人的認知系統、思維規律和人的本質屬性。
4. 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差異
那為什么二語習得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呢?小孩學習母語時,在很短的時間內,母親或周圍的人都不對兒童進行系統的語言訓練,沒有課堂上的那種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母親也不會像老師那樣不厭其煩地去糾正兒童的錯誤。而且很多兒童所知的東西,是不經意自己習得的,似乎是不可能教會的。兒童習得的語言也不是標準的、合乎語法的,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經常喜歡連著同樣的兩個說,顯得很小孩子化,很親昵、溫柔,如開車車、吃飯飯等等。但是最后兒童學到還是標準語言。然而人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卻倍感吃力,經常犯錯誤,一次犯錯以后,往后還很難更正。
一般而言,人們學習第一語言都包括,自然學習和學校教育階段。而學習第二語言主要實在學校中學習,家中父母雙語言的情況除外。第二語言是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堂學習。母語和第二語言的目的和學習動機不同,幼兒學習第一語言是處于人的本能,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大部分是生理需求,而第二語言學些往往處于不同目的,受教育的目的,學術的目的,職業的目的,大部分是更高層次的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或者自我實現需求。
5 .總結
綜上所述,二語習得本身研究的終極目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理論的分歧性,人類語言的進化和發展大部分是由人類的欲望和需求推動發展的。人類學習語言也是與人們的需求有著很大關系,語言的發展離不開人類文明的進步。二語習得因其新興、跨學科以及標準不統一的特點加深了其理論的分歧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老師和學生加強深入探討和研究。作為二語習得學習者,在平時學習中應多留意相關的書籍資料,關注相關語言動態,平時與朋友、同學、老師多交流接觸,以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1]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戴曼純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理論建設問題 [ J] . 國外語言學 , 1997
作者簡介:
彭民蘭(1989-),女,漢族,江西人,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在職研究生,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