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育闖 嚴皓 曹崢
摘要:“互聯網+”思維對傳統培訓理念的沖擊和挑戰,培訓行業如何面對和適應“互聯網+”,需要培訓工作者探索出一條科學的“互聯網+”培訓模式,提高教學服務水平和教學質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文章根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研究,為未來的培訓模式探索一條發展道路。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學習;模式
“互聯網+”在我國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截止目前,官方把“互聯網+”的解釋為: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通俗講,就是“互聯網+傳動各行各業”,但不是簡單機械的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術讓網絡與行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空間。
1.“互聯網+”的特征
(1)跨界融合。把網絡與傳統行業深度結合,這是開放的、變革的、重塑的融合。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跨界合作,讓創新基礎更加堅實,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更加便捷。(2)創新驅動。中國一直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生產,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低廉勞動力成本為競爭優勢。隨著世界經濟形式的變化,傳動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3)重塑結構。互聯網時代就開始了重塑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來源于互聯網的具有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特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會讓結構重塑繼續變革,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4)尊重人性。互聯網的巨大力量根本源自對人性的最終、對體驗的敬畏、對發揮的重視。性的光輝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互聯網與行業的融合,正是對人性光輝的發揚,對社會進步促進,對文化繁榮的推進。(5)開放生態。互聯網的生態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保持開放的生態,就是要把傳統行業中制約創新的環節去掉,間接信心孤島,讓人性決定如何創新驅動,讓各行各業實現更大的價值。(6)連接一切。“互聯網+”的一個目標是連接一切,連接所有人,所有事物。即落腳點在于對整個社會、世界施加影響。互聯網時代的各行業需要抓住機遇,把握未來。
2.“互聯網+”對培訓學模式的沖擊
互聯網正深刻的改變著培訓的形式與內涵,把傳統課堂教學推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當“互聯網+”培訓組合在一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培訓行業在技術手段上的革新,更是對教與學模式上的沖擊,以及對教學理念帶來的深層次影響。
2.1資源開放程度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形式,知識的傳授局限于課堂,教學資源集中在學校這個物力空間內,滿足特定人群的學習需求。“互聯網+”教學,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儲存能力、技術優勢,可以用短時間吸引海量教學資源和信息,形成一個資源庫。資源庫通過使用終端用戶上傳、發布新的資源而保持源源不斷的擴大。
2.2教學模式的改變
傳統的課題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受訓人員聽講的形式開展。受訓人員被動的灌輸新知識,學習效果相對不好。互聯網改變了這種傳統模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唯一中心,更要突出受訓人員的主體地位。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所以受訓人員對教師的依賴作用逐漸下降。隨之而變的是,教師成為了學習的輔導者、服務站,教學方式從灌輸到互動改變,也就是我們說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指受訓人員課前在網絡上完成知識的學習,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評估,教師負債答疑解惑,這是對傳統課堂功能的改變。翻轉課堂的應用也代表“互聯網+”時代教學模式的改變,倒逼學校傳統教學改革,對學校、教師、受訓人員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從教學模式角度看,教師如何調動受訓人員參與網絡課前預習、監督學習表現、檢驗學習效果;又能促進受訓人員學習積極性和多樣化,對教師來說是新的考驗。
2.3學習模式的改變
傳統教學有固定教室、教學設備、上課時間、課上采用課堂一對多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模式下,教學可以變成無固定場所、無固定時間、只需要電腦或者移動設備接入網絡就可以隨時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受訓人員突破了校園的局限,實現了時空的自由。新型的學習模式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的理念。受訓人員在過程中可以自主選課、選擇教師,采用闖關模式來激勵受訓人員完成課后復習與預習,同時利用網絡社區,每個人可以將學習中的心得分享給同學或老師,課程結束后還可以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和受到監督。
“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模式給受訓人員帶來了時空上的自由、同學間相互關注帶來的正向促進作用等,這些方面體現了以受訓人員為本的教學模式,把受訓人員作為教學服務的中心對象,最大化滿足受訓人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相反的,自主學習模式也會帶來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效果不系統、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受訓人員在學習中有可能受到網絡中趣味化、娛樂化內容的吸引,進而難以耐心學習枯燥的基礎知識。對于數量眾多的網絡課程,受訓人員缺少甄別能力,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習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3.“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構想
就目前來說,國內還沒有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教學模式。所以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3.1個性化的教學體驗
網絡教學平臺的有點之一是可以集合國內名校名師的優質課程、海量圖書、期刊、專題、講座等資源共享。供教師備課參考和受訓人員學習。它打破了學校的地域限制,體現了當下資源共享的高效學習模式,充分發揮校外培訓資源的價值,給老師和受訓人員更大的學習空間。
受訓人員在平臺學習過程中,根據課程、閱讀、興趣等行為進行學習互動的交互。它是打破學校、班級、專業、地域構建的學習小組,大家根據共同的興趣愛好加入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和信息分享。個人可以發布分享和查看好友的分享,了解好友的最新動態,構建人脈平臺。
教師端通過網絡平臺統計受訓人員問答、投票、作業情況,生成每位同學的課堂表現日志及分項統計信息。利用手機搖一搖隨機選人回答問題,或者實現受訓人員分組討論;教學視頻并支持彈幕功能。
3.2有效的學習監督
鼓勵受訓人員按時收聽課程和完成作業,采用打卡送積分、游戲闖關等激勵形式,能防止受訓人員跳集或拖拽學習。平臺同時具有網絡社交功能,分享學習心得體會,受訓人員之間的相分享和影響,側面影響受訓人員的學習動力。教師端用戶可以監控受訓人員出勤情況;鼓勵受訓人員發言,通過移動端搶答,給予積分鼓勵。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統計受訓人員問答、投票、作業情況,生成每位同學的課堂表現日志及分項統計信息,給予學習評價。
未來的教學管理、教務管理、校園管理等都將納入互聯網培訓的各個環節,建立一所智慧校園。是及智能化、信息化、物聯化為一體的新型學校。這是“互聯網+”培訓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向。
3.3豐富的教學評價
互聯網教學平臺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搜集大量數據信息,客服傳統評價依據信息單一、片面的情況。通過網絡模式,評價內容可以豐富多樣,如培訓數據、情感因素、實踐能力等,從而完善評價結果,讓培訓評價的內涵不斷補充完善。網絡平臺的評價可以含有教師對受訓人員的考核、受訓人員對課程的評價、家長對受訓人員學習質量的評價。做到每個人都可以是評價的主體,也可以是被評價的對象,每個人處于動態進步的過程中,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王利;網絡環境與終身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1年11期
[2]欒春暉;論網絡時代的學習與創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3]李紅美;論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J];繼續教育;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