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霞
有效教學一直都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關于有效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學者認為,凡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另有學者則認為,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發展良好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目前眾多專家,學者已經在定義其特點,方法策略,應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人們發現小學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有效教學再次掀起熱潮。
一、有效教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
有效教學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從教學經驗總結,到教學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學理論的形成。這一進程是人們對教學實踐活動認識不斷深化、不斷豐富和不斷系統化的過程,其中系統化是有效教學理論形成的標志。
二、方方面面,豐富多彩的現狀研究
1.有效教學基本概念的界定
(1)定義:欲討論有效教學的應用,我們便不可忽視核心概念的界定。對這一界定,目前學術界出現了多種視角。先看一下什么是有效再看有效教學的定義。
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第一,從教師實踐的角度看,“有效教學即教師能夠有效講授,有效提問并傾聽,有效激勵學生,有效評價學生”。說來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所以這個概念廣為接受。
第二,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教學效益,而教學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學生是否有進步或收獲,而不是教師是否教完了教學內容”。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來給有效教學下定義,可以更全面的解釋有效教學。
(2)特征:仁者見仁:關于有效教學特征,可是眾說紛紜。姚利民教授把有效教學的特征歸納為九個方面。這九個方面分別是:正確的目標;充分的準備;科學的組織;清晰的講解;飽滿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融洽的師生關系;高效地利用了時間;激勵了學生的學習。
2.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要解決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或低效的幾種表現有所了解。從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造成課堂教學的無效的原因有這么幾個方面:
(1)解讀文本不夠準確:文章是教學的載體,學生的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能力,都是通過解讀文本來實現的。如果教師解讀文本出現了偏差、誤導,或者解讀文本只停留在表層,不夠深入,那么學生在解讀文本中出現偏頗和疑惑時,教師如何加以正確的引導?“解讀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依據“文本”引導學生準確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
(2)設計教學無焦點:特別是近年一些上崗的年輕教師的課堂上存在著“教師知或不知都教,學生懂或不懂都學”的現象,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進行合理取舍,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不放過每個知識點,可結果學生囫圇吞棗,一無所獲。因為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就40分鐘,教師什么都抓,相當于什么都沒有抓。怎樣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呢?那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取舍、整合、篩選和聚焦,才能合理利用有限時間,集中精力在重要知識點上學通、學透、學深;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3.要把握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
教與學的有效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即教什么內容;怎么教——方法;教的怎樣——結果。有效教學,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實現學生智慧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
(1)抓精心備課,落實教學有效性:學校要開展集體備課,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
(2)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備課是戰前準備,授課是戰術的實施,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分配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功夫,在課堂上化比較大的精力解決。要突出重點,帶動一般,不要孤立地講授重點。重點知識和一般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在課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點知識的教學,同時又不能忽視一般知識的教學。對一般知識內容少講,花精力少些,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又理解一般知識。
二是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課堂上以學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導學法,是一個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學”是“教”的基礎,“教”的目的是教給學生“會學”,一次,應寓學法與教法的過程中,以學法為目標改革教法,把教學的效果體現在學習結果之中。
4.有效教學的應用策略
研究有效教學的含義,特征和理念,歸根結底就是找尋實施策略,并在課堂中進行應用,提高課堂的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我們教育事業的飛躍。對于有效教學的應用策略,教育界已經提出來很多的方法政策。
5.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不足:縱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現狀就會發現:①研究的成果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很多都束之高閣:建國以來,盡管我國進行了七次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但是,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學方面的改革,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教學方式上想了不少辦法,總結出了不少經驗,然而對于課程,對于教材,改革的卻不多,觸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也不夠,不少弊端沒有根除,甚至沒有都受到沖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日顯突出;②教師思想僵化,教學技術能力不強,缺乏靈活多樣性。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引領著課堂的發展。而我國教育評價機制的弊端導致教師依然固守原先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老師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改革。由于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地方的教師素質不高,所以教學能力有限,很難實現有效教學,還有課堂效率的提高。
(2)展望:①具化有效教學的方法策略:在現狀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的方法策略忽略了地方教師的差異性,一次很難得到有效的運用,因此,要具化教學的方法策略,使其簡單化,形象化,不用擔心因種種差異導致有些地方,有些老師無法實行,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可以從課堂提問,理解自己的學生,教學策略,課堂管理入手;②轉化教師的思想觀念,促成其為有效教師:使教師不再墨守成規,而是要與時俱進,接受有效教學的理念,以這種理念為先導,指導自己的教學。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理論素養,希望社會,教育部門,學校盡可能的對小學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教學理論水平,使其可以更好的理解有效教學的理念,并能自覺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