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智
摘 要:新課標改革,要求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只有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充分的、主動的改善自身的學習效率,從而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刻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習慣,創新教學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小學;課堂教學
小學生可以通過此階段的語文學習,培養自身的語文素養以及語言的掌握、理解、運用的能力。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其它學科更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應革新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創新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技巧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從而,提升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一、創新教學的方式
由于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使得一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態度。處于此階段的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有著自身不可忽視的成長特點。例如,活潑好動等。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環境,與學生的階段性特點相違背,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生活產生抵觸心理,難以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日后學習生活。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提出,確立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創新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對語文學習產生樂趣,從而激發其自主探索的能力。從而使小學的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優化了課堂的結構。例如,教師在講解《我愛你啊,中國》這一課時,由于學生的閱歷有限,生活經驗淺薄,難以理解深刻的愛國情懷。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對文本的內涵以及深意進行直接的傳授,使學生難以進行自主的探索,從而不能深刻的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從而難以產生深刻的愛國情懷。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創新教學的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歌曲、游戲等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從而產生文本共鳴感,使學生能夠深層次的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二、優化教學環境
教師要想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優化課堂教學,應注重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主體的作用和價值,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生活中。同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都不同,創建不同的教學環境。可以使學生在符合教學內容的學習環境中,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內容。同時教師應注重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從產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通過小組團隊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全新的認識。教學環境的改善,可以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對學習語文感到興趣。在優化教學環境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以學生為出發點進行教學環境的優化,從而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草原》這一課時,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再通過多媒體播放音頻、視頻,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草原景色,從而觸景生情,使學生真正的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內容,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生通過深層次的理解文本的寫作手法與寫作技巧,從而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促使自身的全面發展,從而提升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采用情境教學模式
教師通過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構建情景,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到文本的內容中。同時,教師通過情景的構建,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索。培養了小學生的思考、思維與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索,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不同的文本內容。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情景構建,可以使學生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在對文本內容進行情境構建的過程中,應注重構建的方式與技巧,應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從而可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
四、總結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其思維方式認知水平還不夠健全,因此,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通過樂趣學習,提升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構建健全的知識體系。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探索符合小學生自身特點的教育方式,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的、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使小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得到優化。
參考文獻
[1]張揚.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評價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2]胡媛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3]趙志剛.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淺見[J].現代閱讀,2013,(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