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 要:文章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支撐,結合后進生心理的特點,緊扣中學語文這門學科要求,闡述對后進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舉措,讓后進生從心理上接受教師,接受語文這門課程,并逐漸喜歡上這門課,不斷提高語文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差但表現尚好或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但是他們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被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在審美情感的參與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語文教師的真情實感打動后進生,敲擊后進生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讓后進生體會到教師的殷殷期待,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內生動力[1]。
1.成就動機理論
阿特金森認為,個人的成就動機是激勵個體樂于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通過觀察和交流發現,許多后進生很想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他們心中也有自己關于成功的夢想。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就應抓住后進生對成功的那份期待,把情感交流作為走入后進生內心的一個突破口,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最終獲得一種成就感。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歸屬和承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后進的學生感覺自己被尊重,自己取得進步被老師承認、認可,他們便有了進步的動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讓他們感覺自己真的是被尊重、被理解,這樣后進生從心理上就喜歡老師,愛屋及烏,也就很自然地喜歡語文課程。
3.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并取得了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中學生情感已經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中學語文教師要明白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公平的待遇,得到老師相同的認可度,把握好這一點,盡量公平地對待后進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后進生才能從內心深處接受老師。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愛是溝通教師和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靈的一把鑰匙[2]。后進生也是有感情的,只要用心和后進生進行心靈的溝通,用愛交換愛,用教師的信任交換后進生的信任,這樣學生必然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們才會在豐富而又有趣的課堂中收獲知識。
2.育人以愛,實實在在
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后進生往往采取搗蛋、破壞課堂氣氛的方式來引起教師的關注,一些教師只為了維護自己的課堂,對他們進行打壓。中學語文教師要注意抓住學生細膩的心理,利用文章或者課文的主題思想去引導他們,讓他們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一些思想錯誤,同時,及時開導他們,輔之以親切的問候、溫暖的眼神,讓后進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語文教師傳遞給他們的那份愛,他們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3.學會寬容,給予諒解
后進生常常很不理智,會犯一些錯誤。教師應該明白他們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不能和他們斤斤計較,更不可斗氣,要寬容他們。如果教師能真心包容他們,這些后進生一定會從內心深處感謝教師,接受教師,佩服教師,這樣一定會感化后進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會讓后進生具有一種寬容的美德,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4.調控情緒,做好表率
由于后進生在學習中一般處于劣勢地位,他們的成績不是很好,存在自卑心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耐心對待他們的詢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學習的表率。特別是語文這門學科,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需要學生感性的參與,并不要求縝密的邏輯思維,只要他們愿意投入課堂中,就要給予鼓勵,加強情感溝通。
后進生與學困生在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來講,他們有能力把中學語文學好,那么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就應該抓住他們的這一特點以及中學語文本身的特點,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他們,千萬不可以放棄他們。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姜紅霞.愛的教育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