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萌 孫瑞
摘 要:在十九大報告中,有一段關于青年人的內容十分亮眼,“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關鍵期的新時代,大學生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該全面發展,其中個人的道德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道德行為作為道德品質的外化表現形式,成為評價、衡量大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拓展大學生自主踐行道德行為的途徑,構建大學生德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德育;知行分離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自身實踐相脫節造成我國陷入道德危機的困境。據調查,很多大學生具有辨別是非道德的標準,但在個人利益與道德規范相沖突時,卻往往難以落實自身道德行為。他們理解且認同道德理論卻不能身體力行,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在落實到行動上就全都忘掉。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真正做到由“知”轉化到“行”,達到知行統一的有效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1.大學生心理不成熟
現今大學生都是“95后”“00后”,由于年紀較小,自然而然會有心理上成熟度偏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的問題,道德心理素質不健全;學習能力、理解力不足且自制能力差,面對外界干擾盲目從眾;意志力薄弱,道德情感不穩定,評價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強。
2.單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視德育
盡管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但是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中學的升學壓力、大學的就業壓力都迫使學校過度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而降低對學生品德的要求。這樣的教育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出現了較大的道德缺失,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均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3.高校德育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在教育模式上教育者單純灌輸道德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專業教師將各種思想理論直接灌輸給學生,將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十九大精神等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導致學生對黨的理論和精神等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和自主性。專業教師在德育這一方面一味注重倫理學等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言傳身教、實踐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沒有考慮到大學生在接受教育后的反饋情況和社會實踐價值。學校缺少行之有效的道德行為評價指標體系,內容空泛,流于形式。
4.社會不良環境的沖擊
時代的變遷造成傳統道德觀念的轉變,新的社會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從而出現了種種不良現象:社會主流價值觀不明朗,人們不斷追求個人利益,這種行為背離社會道德標準,造成道德知行沖突。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表現出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認為物質生活高于精神生活。這些不良思想的熏陶和暗示造成大學生道德標準的混亂。
1.始終將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德育的主渠道
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理想個性化的過程。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須內化于理想信念的教育過程之中,并通過教育過程和形成過程的有機統一加以實現。然而,不同時代賦予了教育不同的時代特征,道德教育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石,更應該注重教育的時代性,需要在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知識教育。
2.拓展大學生自主踐行道德行為的途徑
“德育實踐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教育者應從大學生道德生活中的點滴抓起,注重將道德實踐滲透到平時的道德行為中。通過開展各類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如“雷鋒活動月”“敬老養老”“暑期三下鄉”等培養大學生團結無私奉獻的精神,鼓勵大學生加入志愿者活動、勤工儉學等,通過自身體驗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從而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將道德理論內化為道德品格,外化為道德行為。
3.構建大學生德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不墨守成規、勇于探索,因此大學生的德育績效評價體系必須結合大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依據大學生德育目標來制定。此外,高校要將黨、國家的要求和教育部、教委的法規作為依據,如《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等,這些要求、法規分別從思想政治、 品德教育和學風建設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培養提出了要求。各高校應根據教育部門對德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并結合本校大學生的特點制定出符合學生個體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狀況進行評價。有了統一的評價標準之后,必須確定適合的考評內容,以保證比較公正、客觀地實施考評。就現實的情況而言,這兩方面的內容是最為主要的:一是對工作的評價,二是對人的評價。這兩方面的內容可以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以及能力等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考核和評價。
4.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
當前的高等教育來說,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僅僅靠課堂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成才目標的需要,也達不到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標。單單依靠課堂教學,必然會受到專業、教材、教師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具備豐富文獻資料的圖書館,不僅應當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更應充分地把握這個人才培養基礎的功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場地、館藏等功能,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活動,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讀物,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領其思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目前,新時代下,高校應充分發揮德育評價在大學生知行合一中的導向、調適和開發功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德育的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大學生將普遍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覺追求,從而形成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增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日常學生事務,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正確路徑,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1]薛 鵬.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EB/OL].http://www.qstheory.cn/2017-12/20/c_1122141482.htm,2017-12-20.
[2]劉濱洋,劉艷華.大學生德育知行分離現象探析[J].管理觀察,2014(21):136-137.
[3]高 佳,楊一令,譚建剛.中醫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調研分析——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J].浙江醫學教育,2014(3).
[4]催婷婷.談中醫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7):610-611.
[5]鄭麗麗,陳梨清.新形勢下醫學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