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應用,以往的小學課程體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小學自然課”已經改為了“小學科學課”。因此,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也相應地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對小學科學課的老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主要講述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轉變角色的方式方法,以便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轉變
受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傳統的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主要是以老師講課為主體,學生坐在教室里被動地聽講。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實時轉變小學科學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的角色,把教學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提升老師的綜合素質,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已經勢在必行。
一、 老師要成為引導者,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主要是以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為主,學生坐在教室中被動地聽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自然科學知識,缺乏一定的主動性。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課程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能力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是要把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由此看來,老師要逐漸地轉變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引導學生正確的科學探索興趣,并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科學探索。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具備充分準備時間,掌握實驗的基本要領,然后帶領學生動手做實驗探索。
例如,“沉和浮”這一章節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要教學生認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在實驗開始之前,老師要把需要用到的基本材料告訴學生,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在實驗中,老師對學生積極引導,把同樣體積大小的石頭和紙團放在水中,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結果是:石頭一放入水中就沉了下來,而紙團浮在水面,沒有下沉。這時候老師就可以根據這兩種現象,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影響物體沉浮現象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重量的不同。依照這個實驗思路和實驗程序步驟,老師引導學生繼續進行實驗,最后發現,影響物體沉浮現象的原因還有水的密度的不同,水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二、 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在新課程背景下,雖然對新課程進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課程體系。但是新課程體系并沒有對所要教授的課程進行具體的材料供應。因此,為了能夠保證小學科學課程的順利進行,老師要擔任起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者角色。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開發出新的教學素材,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開發新的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重、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等特點,開發出具有創新性、新鮮感強的素材。此外,老師還可以根據強大的互聯網功能,尋找到適合現代小學生思維發展要求的課程資源。
例如,在教學生認識動物這一課程時,老師所選用的動物案例,要真實存在,并且是小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熟悉的動物形象。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尋找到一些動物圖片,或是視頻,在課堂反復播放,提高學生的認知。
三、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注重讓學生背記科學課教材上的相關知識點,以應對考試。新課改中,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了改革,不再只是要求學生記住知識點,而是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和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做科學知識的傳授者,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索,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學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正確地觀察,善于發現身邊的新鮮事物,并且能夠根據所學知識進行科學大膽的實踐。
例如,在學習《電磁鐵的磁力》這一課程時,為了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電磁鐵的磁力原理,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驗。為了能夠方便操作,老師可以在實驗之前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在老師給每個學習小組發放一塊小磁鐵之后,引導學生把磁鐵放在紙片上。然后磁鐵朝下,放置紙片,發現磁鐵沒有吸附力,掉了下去。之后老師再給每個學習小組發放一個磁鐵,分別把兩個磁鐵放在紙片的兩邊,讓學生隨意翻轉紙片的角度。這時候老師和學生會發現,不管什么角度放置紙片,兩個磁鐵都緊緊吸附在一起,沒有掉下來。實驗完成之后,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由老師對磁鐵的磁力原理進行講解。
通過對科學實驗的實踐探索,提升了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老師可以在試驗之后,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小學科學課老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老師必須根據新課改的新要求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的角色進行轉變。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的新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創新教學理念。老師要做教育工作的引導者,把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完成新課改對課程目標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周雅麗.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轉變及策略研究[J].新校園(中旬),2016(12):16.
[2]李媛秋.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轉變研究與探討[J].文理導航(中旬),2014(11):99.
[3]劉文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新課程(小學),2015(06):61.
作者簡介:
王金鳳,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好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