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美術教育的課堂中,嘗試突破傳統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限制,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提問、思考,結合互聯網教學、團隊合作、主題創作等方式啟發和鍛煉學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學素質。
關鍵詞:課程改革;美術;教學;創新
當今世界進入了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學科領域對技術的要求日益增強。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運用,交流能力的發展是技術素養的核心能力。如何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提高對學生美術技術素養的訓練,是美術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梅花憂于香,桃花憂于色”,學生在美術技術素養方面各異,如何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是美術教師因材施教的關鍵。《周易》指出:“二人同心,其利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在教學交流合作中共同達成和諧發展的狀態是美術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追求達到的目標。
一、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上帝所做的、勝過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為,莫過于純粹的思考,而人的行為中最接近這種幸福的東西,也許是與思考最親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充分聯想,積極鍛煉學生邏輯思維里面的創新思維,變枯燥學習為興趣進取。美術作品往往是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而不僅是逼真的具象形式。例如意象藝術就具備怪誕夸張的特點;當代藝術的特點是意義解構、關注現實與表達多元。如果只靠概念的講解,學生對這些作品的藝術特點很難把握和理解。針對作品特點,筆者在課堂采取開放式提問式教學方法,以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有的同學問:“老師,這幅畫中人物為什么這么丑,跟我們平時看到的寫實作品迥然不同?”有的同學問:“為什么這幅畫中造型變形得這么厲害?”有的同學問:“為什么這幅畫中的色彩呈現怪異性?”學生在提問過程中對現代、當代藝術有了獨立的思考、全面的了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漲,教學效果出乎意料。
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生是有限的,知識增長是無限的。思維能力需要活動實踐來進行驗證。以2018年最具有藝術性的動畫電影《至愛凡·高》為契機,筆者專門設計了單元課程《致敬凡·高》,將凡·高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分為五個方面(古典風格系列、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星月夜系列)制作成博客發于互聯網上,供學生閱讀參考,然后布置學習任務:
1. 觀看《至愛凡·高》影片,欣賞閱讀《致敬凡·高》博客,根據電影內容及所學知識寫五百字觀后感,課上交流討論;
2. 請同學選擇一張圖片,嘗試用凡·高的繪畫色彩和筆觸進行創作。幾節課下來同學對凡·高及其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再沒有同學簡單地說凡·高的代表作品只有《向日葵》了。
二、 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最苦。”美術技能是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它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系列。美術知識技能的提高讓空想變為現實,讓情感得以表達,讓精神得以升華,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筆者在美術體驗活動課中,安排同學們進行臨摹式學習,內容有情景交融的中國山水畫學習;借物抒情的中國花鳥畫描摹;單純豐富的造型基礎素描練習;絢麗多彩的色彩畫臨習。臨摹學習是學生掌握美術基本技能的最佳方法。為了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更能熟練掌握,運用自如,同時深刻體會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筆者嘗試了一系列情境創作課程。第一步是主題單元課程,例如風景速寫創作《美麗的校園》、場景創作《校門前的街道》《老房子系列》等。雖然同學們每天都在熟悉的建筑、街道、校園里生活學習,但并不都能親身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這些寫生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最好的機會,美術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得到驗證。在活動中,每位同學都拿著紙和筆在各自選定的位置上興致勃勃地描畫著,邊畫邊議論,有的單獨描畫石頭的奇形怪狀,有的刻畫街邊的老樹斑駁,有的將老師的靚麗背影融入畫中,還有同學越畫越有興趣,連連說等放暑假要好好的找老師學學,許多同學都在旁附和著。雖然同學們的作品構圖還比較稚嫩,線條不夠老道,色彩不夠單純,但他們的大膽表現和獨特的觀察視角,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知識技能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視野,豐富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表現,并通過對藝術情感的表達來實現審美的終極價值。第二步,筆者引導學生將寫生的作品再次提純和篩選,結合多種藝術材料和表現技法,運用版畫、裝飾畫、雕塑、裝置等不同表現方式進行創新性學習和技術創新,學生創作出的作品題材新穎、技法獨特,創新能力和知識技術素養得到有效鍛煉。
三、 增強學生交流合作能力
一花獨發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個人能力有限,只有同別人在一起,增加交流,可以完成許多更有難度的事業,達成合作共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被廣泛采用,這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交流,參與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的創新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小組成員之間形成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增進相互的理解、交流和支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團結合作精神,促進友誼,學會分享和分擔。根據課改要求,筆者安排了一系列的校本美術合作實踐活動,有繪本設計《悅讀悅畫》(讀經典名著繪創意圖畫)、紙雕塑設計《魅力家鄉》(賞家鄉風情勾現代藍圖)、新年主題設計《新年祈愿》(品傳統年味畫新年祈愿)、復古服裝設計《唐風漢韻》(學典章禮儀展上衣下裳)等活動。每位學生都充滿個性,有的善于變通,有的善于交流,有的具有責任感,有的富有想象力,有的美術技藝了得。因此,每次開展活動之前,筆者根據揚長避短,擇善而從的原則,抽調美術活躍分子帶領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起初小組合作人員有8人之多,但筆者發現人員多,思想重合比較多,不能最大化的優勢互補,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總會出現不協調的聲音。經過改進將人員數減少為5人一組,各司其職,不斷交流磨合,分工協作逐漸融洽。交流合作學習不僅促進學生學習實效性,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懂得如何與人合作,增強自信心。
合作學習有多種方法,常見的有聽取、說明、求助、反思、幫助、建議、協調等等。筆者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例如,在自編校本教材《魅力家鄉》版畫創作單元課程中,要求學生分組對創作主題進行創作思想大碰撞,帶著問題進行交流,如:你眼中的家鄉是怎樣的?如何解構家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你的創作源泉來自什么?你將用何種技法進行創作?創作過程中需要何種幫助?如何協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問題布置后學生積極進行交流,聽取各方意見,協調組員之間的能力,大膽尋求幫助,不僅尋求本組同學的幫助,還能尋求外援,明確各自分工,盡心完成合作。當一幅幅構思新穎、想象奇特、色彩大膽、技法多樣的作品展現在筆者眼前時,令人不禁感嘆集體智慧的魅力。思想的交流,行動的合作,使得每位學生得以積極參與,開拓了思維,交流了感情,促進了發展。交流合作,他人因你而溫暖,你也因他人而享受陽光!
法國藝術巨匠羅丹曾經說過:“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美術教育專家尹少淳先生指出美術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三個方面。在美術課堂中,老師作為一名美育的引路人、傳播者,怎樣藝術性地傳授知識,將美術的核心素養有效地融入教學中,這是筆者在教學中一直不斷探索實踐的。美術課堂教學不是單純地、單一地教學,美術技能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審美能力如虎添翼,為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提供了技術性支持,一切藝術都是開在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上的鮮艷的花朵。美術課堂就是引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使其徜徉在藝術的殿堂里,令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因此,使美術課堂教學更具有藝術性是美術教師奮力追求的目標,以藝術的感性魅力吸引學生由走近美術到走進美術。
參考文獻:
[1]周瑋.淺析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李岱謙.中學美術教育現狀及學生創新發展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2(8).
[3]王娜.淺談創新思維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幾點運用[J].大眾文藝,2010(23).
[4]顏燕軍.淺析如何在美術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8).
作者簡介:
蘇韻,上海市,上海市松江區立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