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華
摘 要: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學校一方面要挖掘具有學校和地域特色的體育精神文化素材,提煉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理念,引領學校體育精神文化的發展,要發揮好制度文化的引領作用,尤其是各種教育法規,完善制度文化體系,使自身的體育文化建設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整合學校、周邊社區、社會的體育設施、環境、人力的資源優勢,為學生群體,進而輻射周邊人群,形成體育文化建設的合力,資源共享、共贏。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引領下,以大視野的拓展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時空維度。
關鍵詞: 體育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 健康中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實現“人民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國家必將充滿生機”的宏偉遠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需要學校、社區和社會形成合力,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凝心聚力,穩步推進,逐步把遠景變成現實。
對于學校而言,其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軟實力的體現,對廣大師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它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建設(主要體現為環境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包括理念文化的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等內容。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包括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校園樓宇和設施的合理布局、校園環境的布置和美化等,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使生活在其中的廣大師生身心愉悅、滌蕩心靈,進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和生活。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包括理念文化的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是幾代師生精神財富的一種傳承,是被全體師生共同認同的一系列價值觀念的總和,精神文化為了便于傳承往往被凝練成師生耳熟能詳的校訓、校風等形式加以傳播。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屬于學校文化的保障體系,包括各種系統化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等。學校文化建設的諸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
學校教育承載培育著未來合格公民的神圣使命,學校體育作為全民體育的基礎和主陣地,承擔著更重要的使命。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根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沃土,在“健康中國”的戰略背景下,進行以學校為核心主導的體育文化建設的探討,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旨在推動國民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健康的生活理念的一種政府的規劃指導性文件,“健康中國,全民健身”是國家的頂層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指導全民健康事業的綱領性文件,必將推進我國健康事業的大步前行。提高民眾(包括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需要繼續推動包括學校在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架構和建設。
2018年初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七部門聯合印發《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提出包括青少年體育活動蓬勃開展、青少年體育組織發展壯大、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明顯改善、青少年體育指導人員培訓廣泛開展等在內的六個發展目標,以及包括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組織的建設、統籌和完善青少年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強化青少年運動技能培訓、加強對青少年的體育文化教育在內的七項主要任務,以促進更廣泛的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對青少年的每日和每周的體育活動的時間、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都進行了明確的定量要求,同時要求培育青少年的體育愛好,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等。
各級各類學校在組織青少年學生進行有計劃的體育活動,不是應景而為,需要一種觀念的引領和精神的感召,這就是體育文化的力量,也是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使然。體育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體育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觀念形態等的一種體現,并通過動作技能、運動器材、身體形態等有形的形式的存在,以及觀念形態、精神風貌等無形的方式展現出來。體育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和時代的特征,并潛移默化地規范著生活在這個群體文化中的民眾的體育行為,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基本價值觀。
對于學校教育而言,需要從體育設施的完善、體育精神文化的感召和制度文化的保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實施,并集合學校、社區和社會的力量,形成文化建設的合力,進而培育具有學校特色的體育文化建設。
二、研究的現狀
根據CNKI的數據顯示,目前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中部分學校對文化建設的理解較為單一化和狹隘性,學校文化建設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等諸方面,而在學校的實際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作為文化內核的精神文化缺少直觀性、可視性與可操作性,而且不能立竿見影地影響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效而被輕視,學校的管理者們過于看重物質文化建設,甚至將其作為全部的文化建設內容,同時制度文化的建設存在不到位不能及時更新的情況。
學校的體育精神文化是培養校園主體精神氣質、塑造人格魅力乃至綜合素質的良好載體。但是部分學校的體育精神文化理念不明確,體育價值觀不完善,多元化建設程度不夠。
體育文化是以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為核心的文化建設,在文化建設中需要以科學因素和價值因素的統一實現體育文化的創新。要加強體育精神文化、行為制度文化及物質環境文化三個層面的建設,就要擺脫體育運動目標的片面性,擺脫為運動而運動、為達標而運動的被動的局面,改變對學校體育功能上的單一方式的狹隘認識。
三、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
1.觀念引領,弘揚體育精神文化。
體育精神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不懈奮斗、改變個人命運的精神追求。以健康向上為核心的體育精神,正如奧運會提倡的重在參與、永不放棄、永不氣餒、永不低頭等精神一樣,引導體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并從理念的層面規定體育文化建設的模式。在廣大青少年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教育,開展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是體育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推進項目文化、體育賽事文化和體育禮儀文化,并傳承和推廣民族傳統體育,必將推動各種體育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進程。體育精神不止于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它作為一種具有能動作用的意識,是一切的體育行為的動力源泉。作為一種規范力量,體育精神又具體表現為體育風范、體育面貌、體育心態、體育期望等,它是體育運動所帶來的,超越體育運動自身而內化為民眾心目中對合作競爭精神、拼搏進取信念,以及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目標的追求。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靈魂,構建學校體育文化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體育精神則是它的核心,具有規范性和導向性。在學校具體體育活動中,要樹立、提升及發展體育精神的意識,使體育精神的培育與學校文化建設培養有機融合、統一,使學校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有機融合、統一,以體育精神帶動學校文化格調的提升。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弘揚體育精神文化需要發揮體育精神的觀念引領作用,進行頂層設計,將體育精神延伸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突出體育精神文化作為價值導向的引領作用。通過對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構建,體育精神真正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追求,促成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完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依托。
2.有法可依,完善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的建設是一所學校進行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系,通過學校的規章制度的形式,進行學校體育文化的頂層設計具有通覽全局的重要意義,必將最終促進學校個性發展模式的形成。
學校可以根據校情,將學校的體育文化活動進行整體設計,成為每學年的例行活動,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加以鞏固,例如每學年的體育運動會、文體藝術節,每個季度的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等形式,間接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層對體育活動的認識不僅停留在學校發展的層面,更上升到體育的綜合功能與社會價值綜合認識上,努力把學校體育工作落到實處,努力為了提升新一代接班人的整體素質,盡力做到均衡發展。
完善制度文化建設,需要學校構建不同體育項目的設計和學校的培養目標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從制度的層面保障自身的人才培養和發展的模式的形成。堅持以人為本的“健康中國”的發展觀,需要把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納入法治建設,建設以學校為主導,社區、競技和文化等方面齊頭并進的綜合發展和評價體系。
3.多元發展,形成學校、社區和社會的三方合力。
在健康中國戰略下,需要構建學校、社區和社會三方的體育文化發展的整體架構,形成合力。當前學校組織參與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區的體育文化活動作為一種志愿行為不同于學校內部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系統化、例行化的組織實施機構,學校師生參與的力度有待加大。
較大范圍的政府投資的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方便了民眾開展體育活動,同時提升了體育設施的利用效率。但是,當前部分社區體育活動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員,即使部分社區配備專業的體育指導人員,其數量也遠遠低于實際需求量。當前學校教職工參與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為體育指導員;參與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類型有體育比賽的策劃和組織、競技安全知識的普及,健康知識的宣傳等方式;從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頻率看,偶爾情況多于經常。根據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提升學校和社區、社會的互動頻率和質量,需要提升學校參與地方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意識,以及從組織架構上進行保障。比如,制定配套的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規劃,包含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方案(例如人員配置、場地設置配備、時間安排、評價機制選擇等),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組織架構管理的有效性和常態化;組建社區體育實踐窗口,各大中學校可以通過社團的形式參與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社區和學校進行合作,為各種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場地的服務、設施的配備、體育文化的指導、體育相關咨詢服務等保障。
另外,作為社區活動場所的有效補充,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活動組織承載了一定的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質的使命,例如各種體育和健身俱樂部、各級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學校可以與他們進行定期的接洽和有效的合作,同時政府也要努力提高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能力,以促進全社會體育健康事業的有效開展。
總之,學校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社會體育文化發展、健康理念發展規劃的引領。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關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由“增強體質”向“健康第一”思想的變化,要求學校的體育工作要與社區體育工作良性互動。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政策、和輿論導向作用,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形成定期聯系的機制,或安排學校專職人員到地方社區進行體育文化工作的服務指導工作,或利用學校的志愿者組織進行周邊的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指導工作;同時組織學生利用社區資源參與體育俱樂部、學生體育社團、體育興趣小組等組織建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公共體育設施和有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的青少年開放,構建學校和社區之間的有效的合作模式,讓其這種雙向互惠的過程有序、系統和可操作性。
簡言之,“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倡導積極發展全民健身休閑運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群眾體育的基礎設施,發揮以學校體育為專業核心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身意識,才能共享體育文化活動帶來的發展效益和社會效益。
4.個性發展,探索適合校情的體育文化建設模式。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發展學校體育教育不僅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生活,而且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視野。在發展校園體育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明確方向,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要立足學校自身的獨特的校情,突破因循守舊的傳統思想的束縛,敢于和善于創新,根據體育文化精神的規劃和引領,構建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一方面要重視體育文化的宣傳,另一方面要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加大體育經費投入力度,努力構建個性化的學校體育文化發展模式。
在進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校情,考慮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發展定位。作為社會育人活動的主體,不同類型的學校有自身的培養目標,要避免“千校一面”,相應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必須根據學段和培養目標,而有其側重點和個性發展的價值取向。基礎教育的目的是使兒童青少年在德智體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其體育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基礎性的、普惠性的發展目標。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實用人才,因此,體育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實用性和針對性的目標。通過多元化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促進不同學校的體育文化健康積極地發展。
四、結語
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學校的體育文化建設在目的上要擺脫單純的增強學生體質的狹隘框架的束縛,在形式上要突破每學年的例行運動會的單一模式,在時空上要突破校園和教學實踐的限制,在更高的視野上踐行全民健身的理念。一方面,各學校要挖掘具有學校和地域特色的體育精神文化素材,提煉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理念,引領學校體育精神文化的發展;同時要利用好制度文化得到引領作用,尤其是各種教育法規,建設自身的制度文化體系,使自身的體育文化建設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整合學校、周邊社區、社會的體育設施、環境、人力的資源優勢,為學生群體,進而輻射周邊人群,形成體育文化建設的合力,資源共享、共贏。不同培養目標和學段的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培養目標和資源優勢,不斷創新文化建設理念,促進不同文化建設項目的均衡發展。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思想碰撞和文化沖突,學校應重視體育文化在學校教育和學校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重視體育文化的整合和引領作用。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引領下,大視野地拉伸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時空,盡快實現“人民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國家必將充滿生機”的宏偉遠景。
參考文獻:
[1]吳芳,陳汝翔.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7(9):155.
[2]劉延東.國務院召開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電視電話會議[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01/2876367.shtml,2011.
[3]“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濟南市公共文化建設狀況調查研究(JNSK17B2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