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良 魏欣
摘要:傳統供應鏈金融在中國歷經多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弊端制約其效率提升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電商、第三方支付、網貸等互聯網金融手段的出現,逐漸滲透到供應鏈中去,并對原有的弊端起到改善作用,使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發生新的變化。文章先闡述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并指出其弊端,并結合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的發展,對互聯網背景下對于供應鏈金融弊端的改善及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轉變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互聯網;供應鏈
一、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一)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供應鏈金融是指以核心企業為依托,以真實貿易為基礎,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封閉資金流或者控制物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傳統的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包括核心企業、銀行、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及物流企業,其通過協調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將整條鏈條整合在一起,起到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實現共贏的作用?,F有研究普遍認為供應鏈金融對于鏈條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緩解,能夠較好地緩解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在中國這一概念最早由平安銀行開始實踐,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托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的信用,為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進行增信,并提供融資支持,一方面緩解企業融資問題,另一方面拓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實現共贏,其本質上體現的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外溢。
目前中國的供應鏈金融目前主要的模式包括三類:基于交易往來的預付款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和基于物權的存貨融資。現在主流融資模式是應收賬款融資。
(二)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弊端
雖然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對于鏈條上中小企業的融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歷經多年的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
1.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雖然中小企業也被納入鏈條融資范圍內,但其信用的提升往往來自于與核心企業間的信用,整個鏈條的基礎仍為核心企業。而在實踐中,由于銀行對于核心企業的標準要求往往較高,具有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可能會最終獲得銀行的青睞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授信基礎由交易轉為核心企業資質的偏離。
2.傳統金融機構行運行效率有待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多級管理和審貸分離制度,導致支行業務操作與總行的政策制定存在偏差,流程時間花費較長,與供應鏈對資金的高頻、快速的特點存在差異,不能滿足需求。另外隨著商貿范圍的擴大,在以交易為基礎的供應鏈融資中,核心企業的上下游訂單不在局限于一個區域,而銀行卻還是區域經營,難以滿足跨地域的需求,導致運行效率低下。
3.信息不對稱。雖然相比傳統融資方式,供應鏈金融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有所緩解,并且也已逐步實現線上化,但供應鏈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信息仍掌握在不同主體手中,難以對整個鏈條進行綜合的分析,導致銀行等資金提供方與供應鏈條上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方仍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忽視終端用戶。在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地位決定了其直接上下游企業更容易享受到一定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效率提升,但供應鏈的擴展不僅應局限于其直接上下游企業,還應考慮終端用戶。這令整個供應鏈被壓縮的較短,無法有效地滿足更長或潛在鏈條上企業的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變化
(一)互聯網對于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弊端的改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供應鏈金融的融合進一步加深,模式上,隨著供應鏈開始由原來的鏈條式管理向網狀模式發展,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出現,“N+1+N"成為供應鏈金融新模式。新模式下核心企業能夠與更多上下游企業直接交易,延長鏈條,結合第三方支付、電商和網貸等互聯網手段,資金來源也更加多元和靈活。技術上,大數據下的信息積累和處理可以對于中小企業的信用起到支撐,并且更加的高效精準,這有利于融資回歸到供應鏈整體的運行,而不僅是過度依賴核心企業的資質。這些新的變化對于傳統供應鏈的弊端起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作用。
例如第三方支付平臺能夠積累大量的資金流數據,能實現供應鏈交易電子化,對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融資做到跨地域的服務,打破了銀行屬地化色彩,減少信息流轉不透明的影響,大大便捷了流通環節中的資金結算。同時作為具有開放性特征的接口平臺,第三方支付一方面承擔為企業提供支付通道的角色,另一方面還可以對接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信息不對稱。
電商平臺能夠迅速獲取交易信息,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和控制,積累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可以延長供應鏈條,照顧到終端用戶。同時電商平臺可以對系統內的供應鏈條上的企業進行較為綜合的分析評估,通過輔助銀行借貸后者自建借貸平臺的方式滿足鏈上企業的資金需求。
網貸平臺對于傳統供應鏈缺陷的解決主要通過資金提供方的轉變,依托網貸平臺融資門檻低,資金來源多元化,機制靈活等特點,核心企業可以和網貸平臺合作,進行基于行業或者項目的融資方式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專業性,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供應鏈運行效率。
(二)第三方支付對于供應鏈金融的轉變
第三方支付平臺最大的優勢是豐富的客戶數據。其通過積累的客戶交易習慣、記錄、資金狀況等,結合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標準化處理,進行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可以為供應鏈上企業進行征信,也可以自建信貸平臺,代替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另外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接口平臺,一方面可以對接企業,提供支付通道,另一方面可以與金融機構對接,減少因資金結算方不一致帶來的交易成本上升。
第三方支付平臺參與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在這一方式下并不改變傳統供應鏈已有的鏈條模式,但會采取核心企業或者銀行合作,對于信息的質量有所保障。例如第三方支付機構與核心企業進行戰略合作,通過挖掘積累的大數據,平衡資金提供方與供應鏈上企業的需求,幫助輔助授信決策,代表案例是快錢和聯想的合作模式。另外第三方支付公司依托于長期支付交易建立起的客戶關系,開始轉型并提供信貸融資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金融機構,例如螞蟻金服推出的阿里小貸業務等。
(三)電商平臺對于供應鏈金融的轉變
電商平臺掌握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優勢資源,并且越來越多的電商正積極拓電商金融相關業務,對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的影響主要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商平臺通過運用云數據縮減繁多的夾層渠道,并整合物流端,產生規模效應。電商平臺可以在利用大數據提高存貨周速度的同時壓縮運輸成本,提高效率。二是電商平臺可以利用歷史交易信息和其他外部數據形成大數據,并且利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當終端客戶、供應商存在融資需求時,電商平臺可以通過自建信貸平臺或進行擔保,由銀行提供資金的方式解決融資問題。這一方式不僅將供應鏈上的企業納入,也將終端的消費者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拉長了整個鏈條,照顧到終端的客戶。
電商參與的供應鏈融資模式:其參與供應鏈的方式主要有銀行借貸和電商借貸,銀行借貸模式下,核心企業的角色由電商平臺來擔任,為供應鏈上下游與銀行之間進行授信。上下游企業憑借電商的訂單向銀行進行借貸。電商借貸模式下,電商依托自身掌握的供應商的資金流、物流等信息,參考平臺上過往的真實交易及其評價,作為對鏈上企業借貸的依據。電商平臺可以作為借貸平臺,將不可控的金融產品風險轉化為供應鏈業務上的可控風險。
(四)網貸平臺對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下,數據和資金的作用凸顯,網貸行業作為互聯網金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規模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并且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網貸平臺的融資門檻更低,資金的來源和風險偏好更加多元,可以滿足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另外針對供應鏈金融交易周期短、頻率高、客戶規模小、需求金額大等特點,互聯網金融更加靈活,其豐富資金端可以和供應鏈金融的資產端有效匹配。
網貸平臺參與下的供應鏈模式:其關鍵在于與核心企業達成合作,選擇一個或幾個產業領域縱深發展,比如中瑞財富集中在鋼鐵煤炭等領域。目前主要的運行模式有核心企業自建網貸平臺、網貸平臺與核心企業合作、網貸平臺與保理公司合作。其中上市公司與網貸的結合是最主流的模式。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其一般處于供應鏈上的核心地位,具有獨特的行業優勢與規模優勢,轉而做線上供應鏈的成本較小,并且資金一般充足,能夠自建或參股網貸平臺。在這一模式下,資金的提供方由銀行等金融機構轉變為網貸平臺,運行模式主要還是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融資、存貨融資,但可以根據行業特點和需求進行創新。例如A股首家煤炭供應鏈上市公司瑞茂通入股中瑞財富,建立起覆蓋全球的煤炭供應鏈,并成為中瑞財富的重要資產端來源。
三、結論和建議
本文從理論上對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和弊端進行分析,并結合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的發展,對互聯網與供應鏈的結合對于供應鏈金融弊端的改善及其金融模式的具體轉變進行了梳理,有助于豐富供應鏈金融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實踐。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未來在實踐中所面臨的監管、蘊含的潛在風險,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建議后續研究多加關注風險。
參考文獻:
[1]劉達.基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1):22-29.
[2]于輝,李西,王亞文.電商參與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銀行借貸vs電商借貸[J].中國管理科學,2017(7):134-140.
[3]黃海龍.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116.
[4]張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