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華
摘要:以“肩上有責,腳下有路,胸中有墨,心中有愛”為主題,圍繞輔導員的自身定位、工作中面對的群體、相對應的工作方法以及輔導員自身的發展方向等要點,闡述了優秀輔導員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具體分析了輔導員職業認同和責任意識的重要性,講述了如何有效開展工作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如何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如何開展奉獻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及輔導員自身如何成長提升嘗試性地進行以下幾點探析。
關鍵詞:輔導員;能力;提升;路徑
一、肩上有責,為學生的青春之旅引路護航
1.找準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樹立牢固的責任意識
輔導員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重角色。一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在高中的階段沉醉于應試教育的高分,對自身思想道德的培養缺乏認識,在正確的“三觀”方面缺乏理性構建,在進入大學“小社會”圈子,和社會人群圈子的“大染缸浸濕”,經常會受到各種思想、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重要任務除了在第一課堂思政理論課堂,還主要在于第二課堂也就是輔導員身上。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擔負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和學生新思潮價值多元碰撞中明辨是非、穩住腳跟、理想信念教育和高尚價值追求的全過程教育者,如何引導學生青年夢與中國復興夢結合,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宣講宣傳國家時事政策、大政方針,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的夢想和價值統一到黨的大政方針,內化為國家認同傳承民族精神,外化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專業所長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具有重要的政治責任。二是身心健康的陪護者。輔導員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面對“95后”到“00后”學生個性的對象差異、家庭環境的差異、家庭貧困和價值受教育背景的差異、學生高考起點的差距,思維意識的差異,可能引發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差異。面對大學新環境和社會新思潮的交織,輔導員在與學生干部隊伍選拔、新生入學教育、日常思想引導、學風班風管理、獎勤助貸評定、特殊學生心理排查的方方面面與學生接觸最多,擔心最多,如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傾聽者、信任者、引導者和服務者,具有管理責任,意義深遠。三是學生學業指導和人生規劃的領航者。輔導員從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指導、大學四年規劃、到畢業求職就業指導,始終是學生堅定的領航者,具有育人職責。
2.把握學生思想“脈搏”,以網絡為媒體溝通心靈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網絡文化日益沖著青年的思想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和心理心靈產生重要影響。當前大學生主要為“95后”群體,隨著第一批“00后”大學生登入出場,大學生思想的脈搏頻率越發活躍。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渴望成才而成才標準存在迷惘。由于受到價值多元化的發展,滋生出知識“貶值”現象引發青年尤其是學生青年對知識渴求與知識能否改變命運的反思。一些青年人即敬重忠實肯干的科研工作者,又羨慕那些經營有道、有車有房的實業家,不知何條道路是自己的選擇,對成才的標準有些不知所措。二是個人價值存在困惑。由于市場經濟浪潮的社會在轉型期出現的三類現象,個別學生希望有所作為,成為高速發展時代的佼佼者。而一部分學生散漫懶散,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理,對個人的事情熱衷而對學校社會的事務消極處置,對網絡時潮熱衷追捧。最后一部分學生以自我價值為中心,表現出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奉獻。為此,當前輔導員理應利用互聯網網絡新方式和網絡媒介資源因勢利導來溝通學生心靈,促進學生行為習慣、心理品質、道德情操養成。
二、腳下有路,為學生構建實現夢想的平臺
1.規劃未來,搭建學生成才的多元平臺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對國家 未來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輔導員應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搭建各類學生能力提升平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對此,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學習能力提升平臺。主要從專業專家專題講座論壇、后進生學業誡勉、學業學科競賽;二是綜合能力提升平臺。通過輔導員主題班會、黨團活動、干部隊伍建設、文化知識競賽等;三是社會能力提升平臺。通過各類學生社團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載體,搭建社會能力提升平臺,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四是擇業能力平臺。輔導員可以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和創新創業,為學生找準專業定位、合理規劃人生、調適擇業心理,同時開展模擬招聘大賽、模擬面試大賽讓學生體驗就業過程、面試招聘程序,提前了解企業情況。最后,建立用人單位數據庫,加強聯系和溝通,為學生職業夢想創設良好平臺。
2.樹立典型,以榜樣力量帶動群體成長
在價值多元、觀念嬗變的今天,榜樣也正由“傳統英雄”向“平民典型”轉變。來自基層、反映普通人生活事跡的“草根英雄”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畢竟,平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才是社會的常態,也同樣是孕育榜樣的沃土。學校同樣如此,榜樣作為正人正己的一面鏡子,發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通過榜樣開設評樹活動,如“校園十佳學子”“五四自強之星”“五四創業之星”“五險團學之星”“五四奉獻之星”特色榜樣活動,挖掘學生身邊先進典型,確立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參照,在校園榜樣力量的帶動下,形成對榜樣“學、比、趕、超”的濃郁氛圍,引導和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三、心中有愛,用愛與尊重開啟學生的心靈
1.錘煉公益文化,讓感恩和奉獻根植于學生內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社會對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社會崗位需求和高校不僅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加注重學生的社會公益實踐能力。當前公益活動主要包括特困地區支教、西部支教、自然環保日宣傳、敬老院打掃衛生、青年志愿者協會、雷鋒日活動、植樹節義務植樹、公益獻血等公益活動,通過這些公益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個人精神境界、充實課余生活、可以通過公益文化平臺和新型載體,可以讓感恩和奉獻根植于學生內心,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和提升學生公益參與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起到了實踐導向作用。
2.對于困難學生,在物質上資助、精神上幫扶
困難學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物質方面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學校的關愛,具體主要從物質方面和精神兩個方面幫扶。就物質方面的幫扶主要從新手入學綠色通道、學費減免、貧困生助學金、特殊家庭臨時困難補助、生源地和校園地貸款方面進行宣傳和幫扶。同時積極鼓勵困難學生勤奮苦學,評選國家勵志獎學金。此外,增設困難生個性化平臺,比如“助崗助教助輔”崗位、學校圖書館、學校食堂學校、學校超市勤工崗位、通過自身勞動獲得有尊嚴又體面的物質收入,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和物質上的后顧之憂。同時要注意引導貧困生樹立誠信謙讓的觀念。此外,對于困難學生在物質扶貧的同時要重視精神扶貧。貧困生由于自身家庭原因,自身內向存在先天性的自卑心理,加之各個學生家庭成長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而異,在學生日常的早吃穿住行方面有所差異,雖然得到物質幫助,一定程度緩解了實際生活壓力但是內心仍然有挫敗感和失落感。而這種心理的不平衡容易滋生心理的壓力,不利于處理師生關系、社團集體活動、求職就業發展、同學關系等人際交往。因此,作為輔導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心理專項”教育和不定期談心談話工作,教會困難學生辯證看待生活一時困難,改進自卑心理,引導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品質,把學校、社會、國家的幫扶,內化為自覺奮斗的強大動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寧.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難點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 年第 4 期(總第 160期)
[2]周谷平,王胡英.高校優秀輔導員基本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基于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事跡的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以職業能力建設為核心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J].實踐研究,2014.12
[4]李明忠.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群體特征與職業發展——以2008-2014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