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并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創新,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在新形勢下必不可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新時代;教育方法
一、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思想政治工作倍加重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體布局、體制機制等作了指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黨的十九大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號召廣大青年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這些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實施綱要》,就是為了立足新時代,不忘教育強國之初心、牢記民族復興之使命,不忘立德樹人之初心、牢記人才培養之使命,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綜合改革,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2.把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引向深入的需要
高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旗幟鮮明講政治上當標桿,在強化落實、落地見效上下功夫,深入推動構建各部門統籌聯絡機制、部內各司局統籌協調機制、戰線統籌推動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同頻共振、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聚焦突破重點難點。聚焦薄弱環節、重點難點和普遍性問題,主動打好打贏高校黨的領導、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大戰役”,扭住不放啃下教師思政、課程思政、網絡思政“三塊硬骨頭”。 根據十九大精神的新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化基礎,抓住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的十六字方針,不斷完善工作標準,健全制度體系,強化評價激勵,提升育人實效,深化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解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需要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也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教師思政有待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問題。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從體制機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堅持育人為本、堅持改革創新,抓制度完善,抓標準健全,抓關鍵環節,抓全面統籌,明確“項目書”,繪制“工程圖”,系統化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長效機制,努力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最核心與最基本的職能是人才培養,最中心的任務是立德樹人,重視人才培養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徹人才培養的始終,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勢在必行。
1.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今天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擴大開放范圍與力度等,倒逼教育深層次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教育發展模式轉型的時代課題,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經濟深入發展和全球合作的必然趨勢,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加速了世界各國間的頻繁交流、密切合作與激烈競爭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以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給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年多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務實合作,開啟了中國教育轉型的新時代。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是高校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2.為了順應社會生活網絡化的發展格局
21世紀是信息技術與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力軍的大學生,網絡正在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品德、價值觀、性格、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網絡文化這把雙刃劍的巨大沖擊之下,如何主動融入互聯網文化的大潮,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運行的脈搏,有效規避和減少網絡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擺在教育者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特別應該看到的是,西方反華勢力利用其掌握的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鼓吹所謂“網絡自由”,加緊通過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妄圖以此“扳倒中國”。境內外敵對勢力在網上相互呼應,造謠誣蔑、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挑撥離間,制造大量混淆視聽的負面輿論,惡意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會基本面,起勁地“唱衰”中國。盡管他們打著種種冠冕堂皇的旗號,其目的就是要同我們黨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最終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果聽任這些言論大行其道,勢必搞亂黨心民心,危及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政權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鑄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團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搖籃,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網絡化飛速擴張的時代潮流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有效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提升。
3.人才培養中的就業導向化
當今時代瞬息萬變,科技不斷進步,競爭不斷加強,人才市場越來越需要知識儲備水平高、綜合素質能力強的全能人才。計劃經濟條件下由國家統包統分的傳統制度早已成為歷史,單純的技術性人才或者知識性人才已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通過增強自身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從而提高培養質量的舊有方式面臨巨大挑戰。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無法忽視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的影響,不得不逐步在學科建設和專業過程中適當關照大學生的就業需求。高校要轉變傳統理念與方式方法,積極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發展和就業的全過程,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對就業做出正確合理的導向性幫助,從而最大程度上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符曉.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芻議[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1).
[2]王晚英. 芻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新媒體素養提升[J]. 新西部, 2017(31):156-157.
作者簡介:劉紅敏(1980年5月),女,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飛機維修工程學院政工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