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學校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對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在高等學校的傳播,可以把傳統文化的內涵扎根在年輕學生的心中,提升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的精神支撐力,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而增強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本課題以周家口剪紙為例研究高等學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等學校;周家口剪紙
習近平主席教育我們:“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作為新時代高等學校的學生,維持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積極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使命。
一、在高等學校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任何一所大學,由于她的語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與知識發生聯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組成者對至善的追求等因素,決定了其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承擔著文化使命,文化的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的重要功能。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家口剪紙的起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
據《河南省志》記載,剪紙歷史悠久,民間傳說起于春秋時代,唐、宋以后剪紙之風漸盛,清末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手藝。
據《周口地方志》記載,周口地區內其它民間手工藝品有風格獨特的周口木板年畫、彩色紙人。木偶、貓頭鞋、虎頭鞋以及針工精致的刺繡、香囊,30多種圖案的土布、印花布和剪紙,至今流行于商水、項城、沈丘、西華、鄲城、太康等縣。
據《商水縣志》記載,商水民間傳統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剪紙藝人遍布鄉村,剪紙內容除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傳統題材,還有反映現代生活的作品,備受群眾青睞,被廣泛使用于節日裝飾和婚嫁喜慶。
周口市川匯區前身為縣級周口市。周家口鎮歸屬商水縣管轄,民俗、藝術皆在商水周邊地區流傳。周家口剪紙是在周家口附近地區廣泛傳播的剪紙技藝,它根植于豫東平原,是民風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周家口水運的發展,各地客商往來密切,文化也因此得以交流。清朝末年周家口居民吳秀蓮在接觸了南方和北方的剪紙作品后,把南北方剪紙的特點融入到周家口本地剪紙中,創作出的剪紙既有南方剪紙的婉約秀麗,又有北方剪紙的粗獷大方,極具中原特色。吳秀蓮的剪紙作品在周家口附近廣泛傳播,學習者眾多,代代相傳,剪紙藝術得以流傳至今。
三、剪紙中的文化信息
郭沫若曾贊詠民間剪紙:“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傳統剪紙在內容與形式上積滲了深厚的古老藝術傳統、社會意識及民族的審美觀念,是“人文歷史”的百科全書。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民間剪紙高度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將剪紙藝術看成是研究古老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它以精神實用為目的,大部分題材都以民俗為基礎,有的直接來源于民俗活動或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如年俗產生了窗花和過門箋,婚俗產生了喜花等。民俗的某些觀念決定了剪紙的內容取向和表現形態,形成了民間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由于用途的不同,使得剪紙的形式和風格各異;由于地理、氣候和經濟文化的差別形成了人的氣質、稟賦及生活環境的不同,特別是文化積淀、風俗習慣的差異,更使剪紙呈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與地域特征。
四、高等學校中剪紙的傳承與保護
河南文化源遠流長,百年歷史名校不勝枚舉,河南高校文化底蘊豐厚,周口科技職業學院地處豫東大地,伏羲、老子文化發源地,2017年11月,周口市川匯區人民政府文件,關于公布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確立周家口剪紙為川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為周口科技職業學院。為了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周口科技職業學院建立剪紙展廳,開展剪紙課堂,在學校中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并積極向社會各界宣傳傳統文化,在2017-2018年,為了宣傳傳統文化,周口科技職業學院的師生們先后在商場、學校、文化館進行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例如:1.萬順達感恩母愛剪紙展暨親子剪紙DIY。2.周口穎河路小學剪紙活動。3.周口實驗幼兒園剪紙活動。4.周口文化館舉辦的兩省三市“文化迎春 藝術為民”的剪紙展活動
在高等學校中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血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市場經濟下能夠穩步發展,發揚壯大。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核心力量,國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國家的綜合實力越強。高等院校作為學生學習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對于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廣闊的空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在高等學校中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一代代的傳承下進行發展延續,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習俗、歷史傳統、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得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國民、社會、國家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靈魂,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擔負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燕妮.中國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7(2)115-120.
[2]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學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6)58-62.
[3]韓玉勝.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文化自信[J].中華文化論壇.2017(11).51-57.
[4]喬惠波.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與現實路徑[J].教育評論2017(10)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