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震 夏明陽
摘要:在當今機械化技術成為主流技術的社會背景下,機械類人才需求量明顯增多,同時市場上對機械類人才的素質要求也有所轉變,要求人才不僅要掌握一定機械專業知識,同時對于其實踐技能,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的要求也明顯提高。而高校作為機械類人才重要培養基地,必須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加強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創新,提高機械類人才專業綜合素養,為我國實現機械生產強國,提供強大的人才儲備。鑒于此,筆者主要圍繞高校如何加強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展開有效分析。
關鍵詞:高校;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前言:隨著國家在機械化生產領域的深入發展,國家對機械類人才的儲備需求和素質要求明顯提高。要求機械類人才在掌握基礎機械知識的同時,更要掌握規范性的操作技能,以及有關機械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造能力。因此,高校在培養機械類人才時,應當圍繞當前市場人才素質要求,加強培養模式有效創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培訓環境,全面提升高校學生在機械專業領域的綜合素養。
一、當前高校機械類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當前,高校在機械類人才培養方面,所采用的培養方式比較滯后[1]。在課堂講授時,教師仍在延續成績主導思想,重點講授機械課程理論模塊,而對于學生實踐技能培養不夠重視。歸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對機械專業存在認知偏差,此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技術較強的學科,學生的專業素質,也重點由實踐技能決定。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一味關注理論知識,而忽略實踐技能訓練。則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同時,教師在組織機械類課程教學時,缺少的機械市場發展信息融入,導致人才培養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校應當針對當前機械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對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
二、高校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一)優化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應該結合當前機械市場人才素質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其他課程,全面對學生素質進行培養,為實現全能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條件。首先,在課程體系中,教師應加強英語、計算機、思政課程內容設計,確保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通知,對文化知識的掌握也更加豐富。優化思政課程設計,加強機械類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為其今后在機械類工作崗位中,獲得長遠發展,奠定知識和思想儲備。其次,在課程體系中,教師應該深度調查當前機械市場發展環境,并將機械課程與電子、信息等其他課程形結合,豐富學生專業知識儲備。同時,高校應該合理分配理論和實踐課程課時安排,構建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
(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機械創新能力
在機械類人才培養過程中,課堂授課占據重點環節,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應當根據學生具體需求,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機械課堂上,表現的更加積極與主動,全面提高學生機械專業創新與創造能力。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互動,針對機械類課程內容,發表自己的學習看法。讓學生在討論與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創新思維有效培養[2]。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相較于教師被動地灌輸,所呈現的課堂效果更加顯著。其次,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機械類市場上存在的一些實物設備、技術手段與操作模式,加深學生理解層次。同時,教師還可以合理設定任務驅動法,鼓勵學生結合課程所學,完成實踐課題,實現機械類專業知識有效內化。
(三)校企合作,構建機械專業實訓基地
高校為了實現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創新,必須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意向,共同配合開展全能型、創新性人才培養。首先,學校利用企業資金條件在學校內部建立實踐基地,引進先進的機械作業設備和操作平臺。在平時理論授課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機械實踐操作訓練[3]。讓學生在實踐基地操作過程中,對機械類課程內容形成深刻理解。同時,企業應該為高校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訓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機械生產作業環境。可以采用頂崗實習機制,讓學生在企業接受一定時間實習。促使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對機械類專業知識、技能了解更加深刻,全面提高學生機械專業綜合素養。此外,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專業人員,進入校園,進行機械市場發展分析,滲透專業性、實踐性的機械操作技術和要領。讓學生所掌握的機械知識、技能更具有時代性,為其今后更好地適應機械工作崗位,奠定素質基礎。
(四)以賽促學,培養學生機械科研精神
以賽促學,是新時期機械類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學校應該根據機械類專業目標,定期組織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鍛煉機會。比如說,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機械產品設計創新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技能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在機械領域的專業造詣。同時,學校可以為學生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邀請社會相關企業、人才,為學生在機械領域的創新、創造提供一定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學校應積極擴展第二課堂,為學生在機械領域成為全能型、創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在比賽中的參與性,學校應該合理設定一定的獎勵措施,比如說創新項目扶持金獎勵。有效激發學生比賽熱情,提高機械創新與創造實踐動力。
(五)創新評價方式,健全學生綜合素養
學校在培養機械類人才時,應注重跟隨市場上機械人才素質轉變需求,創新學生專業素養評價方式。首先,教師不能再延續應試思想,而是要本著學生素質培養目標,優化評價內容。重點關注學生在課堂討論、任務驅動、實踐訓練、頂崗實習、技能比賽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與評估。同時,教師應該優化評價測試,將學生在機械類專業課程學習期間表現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作為評價重點指標。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機械專業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同時還應該重點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建設情況,端正學生機械專業學習態度,規范學生機械創新、科研精神。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定期圍繞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全面優化評價效果,促使學生在機械專業的綜合素養,更加全面。
結論:綜上,機械類專業是目前高校教育體系中重點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機械專業是一項實踐性、創新性較強的專業類型,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在培養機械類人才時,應重視培養模式創新與完善。圍繞當前機械類人才市場要求,優化機械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建立實踐基地,落實校企合作教學體制,執行以賽促學教學手段,創新評價方法,從而使高校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統的機械專業課程知識、實踐技能,為其在今后的機械領域獲得良好的發展,奠定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成慧,孫艷玲,付正飛,王宏達.地方高校機械類專業新型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研究[J/OL].輕工科技,2018(05):157-158.
[2]張曉紅,李建斌.地方高校機械類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07):60-62.
[3]張宏巍.地方高校機械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30(12):85-8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王永震(1992.10.08),男,漢,吉林舒蘭市人,青島工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類。
第二作者:夏明陽(1994.07.08),男,漢,甘肅金昌人,青島工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