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作文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就如同“過街老鼠”,如何改變學生懼怕寫作這一現象,語文教師應該做到“知行合一”--立足于小學語文新課標中關于“寫作”的要求,認真地解讀、細嚼并完全吸收它們,然后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方式使它們得以詮釋。
關鍵詞:新課標;要求;作文;恐懼
經過多年的從教,以及平時和大多數學生的交談,筆者發現“作文”在大部分農村小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過街老鼠”。很多語文老師在談及學生寫作這一話題時都可能會有如下感受:學生的作文要么言之無物,猶如無米之炊;要么言之空洞,味如嚼蠟;要么枯燥不已,毫無生氣可言,好不容易看到一篇眼前一亮的文章,細讀后卻發現是一字不漏從《同步作文》抄下來的......他們總是能遇到讓自己啼笑皆非的作文,比如在我任教四年以來,就遇到過以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習作:自己明明是走路上學,偏偏說是坐公交車,還經常助人為樂--讓座;自己明明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卻偏偏要把家鄉的風味食品寫成“北京烤鴨”;自己明明才十二歲,卻寫出了十五年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現象?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從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對各不同學段學生進行的觀察,可以總結出農村小學生如此恐懼“寫作”,既有學生自己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最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學習態度不夠正確--多數學生在習作之初就存在畏難心理,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善于觀察、積累。一遇到寫作時,要么編,要么抄,要么仿;一遇到考試,就只能背--背優秀范文,然后一字不漏默寫到試卷上。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未來就這樣慢慢被毀了。2、不善于觀察、發現,缺少積累,缺乏生活體驗--作為農村學生,相對于城市學生而言,他們的所見所聞本來就少,然而許多學生本來還不注重觀察和發現的習慣養成,不注意進行閱讀和背誦,詞匯積累少,語言貧乏。因此,一到習作時,找不到有用的素材,想不出好詞好句,沒有內心感受,結果呈現在老師面前的就只能是淡如白水、空洞單調的流水賬。3、沒有大綱、不修改--大部分學生寫作時從不擬大綱,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所以常常寫著寫著就無疾而終了。習作結束后也不修改,草草提交,因此常常能發現明顯的錯別字或病句。
俗話說“孤掌難鳴”,學生懼怕作文,寫不好作文,除了自身原因外,和我們的教師也有撇不開的關系。首先,很多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習作教學理念,沒有擺正習作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地位。認為習作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大麻煩,改一次作文不如改十次作業。所以習作課上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讀讀習作要求、然后自己簡單讀讀范文以作引導便可。其次,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忽略了課文教學與習作教學的相結合,不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其實學生今天在語文課堂上學到的許多知識,都可能是他們明天習作課上的有用資源。比如,語文出版社S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貓》里面運用的擬人修辭手法,對于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 的自述》就很有用;又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敘述巾幗英杰的故事的相關課文,都是運用了“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手法,這種寫作手法對于寫人的習作無可厚非是一把利刃。最后,許多教師不注重習作的批改和講評。批改和講評具有激勵、指導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常常被教師們忽略。作文本發回來以后,學生往往只能看到孤零零的分數,再無別的只言片語。久而久之,對于優秀生而言,老師的不重視會使他們漸漸失去寫作信心,慢慢減去寫作熱情;而對于本來就不擅長寫作的學生,他們就可能會滋生幸災樂禍、止步不前的心理,巴不得老師沒有要求。
對于應該如何治好學生的作文恐懼癥,排除作文在學生心中”過街老鼠“的地位,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小學語文新課標中關于“寫作”的要求,認真地解讀、細嚼并完全吸收它們,然后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方式使它們得以詮釋,即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知道新課標中寫作的要求,以及隨著學段變化寫作要求隨之所發生的變化。
在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各學段關于“寫作”作了如下要求:(一)一、二年級(寫話)1、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二)三、四年級(習作)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于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其他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6、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大小作文間周一次)(三)五、六年級(習作)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5、能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6、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大小作文間周一次)。
從以上不同學段的寫作要求,可以概括總結出小學階段寫作的主要目標和變化:1、態度: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2、語言:樂于運用學到的詞語--嘗試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習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主動修改習作,語句通順。3、內容:自己想說的話--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具體內容。4、形式:不拘于形式--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5、標點符號: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6、觀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行:在解讀新課標寫作要求的基礎上付諸行動。
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這一塊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否能夠得到發揮和提高,關鍵看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指導和教學。因此,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遠離寫作恐懼癥時應該首當其沖。
1、改變教學觀念,重視寫作教學。
春秋時期的《左傳》就有“三不朽”之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可見,古時候人們已經將寫作的“立言”同“立德”、“立功”相提并論,視為人生不朽、流芳百世的重要途徑。如今,寫作在小學語文考試成績中占分比例是30%,這也足以說明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之重。因此,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認識到寫作不管是對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進而重視寫作教學。自己先不怕教,才能帶動學生不怕學。另外,在平時寫作教學中,不要用條條框框束縛學生的思維,有專家曾經指出:習作指導課的指導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
2、改變教學方法,多渠道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習作。
習作教學,不僅僅是平時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或單單在《語文百花園》的習作課上簡單講解就行了的。我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在平時的課堂上穿插習作教學,比如在講完五年級下冊第六課《貓》時,要求學生寫一篇自己最喜愛的動物的文章,或者在講完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敘述巾幗英杰的故事的相關課文時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人的文章,這樣一來既可以檢測學生對當下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以讓學生在現學現賣中無形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可以嘗試定期帶學生上一節游戲課,游戲結束后讓學生定時完成一篇與這節游戲課有關的習作,題目自擬,內容自理。筆者曾經對習作困難生進行過幾次小小的實驗:先利用半節課的時間帶他們玩一個小游戲,再引導他們用半小時寫一篇與此次游戲有關的作文,然后及時批改評講。幾經往來,發現他們的寫作水平有大大的提高—字數多了、語句通順了、內容豐富了,感情真實了;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活動,如班級活動、社會活動或是自然活動,活動結束后讓他們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讓他們記日記、寫周記……這樣一來,不僅能培養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還能讓他們明白:“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作文”!
3、革新習作評價方式,從單一評價走向多元評價。
教師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文,有分數有評語,這是對語文教師教學寫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必要也是重要的。但是評價學生的作文,除了老師自己評改,還可以采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參評、教師審評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可以培養學生養成修改習作的好習慣;生生互評,能夠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分享,并且學會“用人所長、避己之短”;家長參評,不僅能夠讓家長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還能幫助孩子糾正簡單的錯誤,這無疑能夠幫助學生進步,也能減輕語文教師的工作量,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熊麗麗,《可持續理念下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策略》,《廣東教育》(綜合),2016.1
[2]吳獻基,《讓農村學生作文真情流露》,《廣東教育》(綜合),2013.11
作者簡介:曾惠琴,出生年月:1989年11月,性別:女,籍貫:廣東河源市連平縣,職稱:小學英語三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郵編:5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