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春
摘要:歌唱美感體現在幼兒的歌唱能力和音樂素養,當前幼兒園歌唱教學中缺乏對幼兒歌唱美感的重視和培養,表現在方法單一,幼兒興趣不高,發聲練習缺乏針對性,歌唱指導缺乏美感層面的關注。因此在歌唱活動中教師要不僅關注幼兒的歌唱美感,還要從提高自身音樂素養、練聲曲的設計以及精細指導歌唱等方面提升幼兒的歌唱美感。
關鍵詞:歌唱美感;現狀;因素;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歌唱美感是歌唱者的歌唱技巧與審美情感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感染力。我們可以從歌唱者的音色、速度、節奏、音準、旋律、氣息、動作、表情、歌詞等九個要素來欣賞或評判其歌唱的美感,歌唱美感對幼兒個體的音樂聽覺和藝術體驗有著重要影響,幼兒只有在富有美感的歌唱過程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藝術審美體驗。因此,在幼兒歌唱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讓幼兒體驗歌唱樂趣,還要關注幼兒的歌唱美感。
一、幼兒園唱歌活動的現狀
在傾聽幼兒歌唱的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幼兒積極投入地唱歌;有的大聲喊唱;有的調不準;有的幼兒隨著琴聲一邊玩衣服一邊不由自主地跟唱;有的幼兒一會跟同伴說話話,一會想起來跟上一句,這種狀態造成了幼兒歌唱時的聲音單調、表情淡漠,這樣的演唱缺乏歌唱美感,無法正確表現歌曲獨特的藝術美。
二、影響幼兒歌唱美感的因素
1.方法單一,幼兒興趣不高
在進行歌唱活動時,有的教師注重歌唱結果——學會歌曲,忽略歌曲活動的意義——感受、理解歌曲內涵,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單調枯燥地演唱無法引發幼兒的興趣,使歌唱活動變成了單一的“唱”歌活動,從而影響歌唱美感。
2.發聲練習缺乏針對性與有效性
在當前歌唱的發聲練聲中學會的歌唱技能無法遷移到歌唱中,幼兒在練聲時所掌握的技能,缺乏一定的引導,往往不能很好地運用到歌唱中去,自然影響到歌唱美感。
3.歌唱指導缺乏對美感層面的關注
在歌唱教學中,有的教師歌唱教學僅僅停留在幼兒“會唱”的水平,老師一遍一遍地教唱,沒有深入指導幼兒如何唱好歌曲。這與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和能力有關,進而影響了歌唱美感。
三、在《指南》引領下培養幼兒歌唱美感的策略
1.提高教師自身音樂素養,引導幼兒感受歌曲的美
俗話說:給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是涓涓細流。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是音樂教學必備的專業技能,為提高歌唱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幼兒歌唱的美感,教師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
(1)歌唱技能。自然流暢,富有音樂表現力的演唱是組織好歌唱教學的基本條件之一,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以充滿激情的范唱給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模仿榜樣,幫助幼兒體驗歌曲歌曲的特點、情感,激發學習興趣,進而富有個性地、創造性地理解和表現歌曲。
(2)樂器演奏技能。兒童歌曲大多比較簡單,歌曲的彈奏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能夠讓幼兒聽清、聽準旋律是關鍵,所以活動前的彈唱準備可以保證歌唱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3)識讀樂譜技能。活動前對樂譜的準確識讀,有利于分析歌曲節奏、旋律上的特點和重難點,對歌曲的分析和解讀有助于更好挖掘歌曲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以使教師更有效地選擇適宜的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
2.設計有趣、有效的發聲練習
幼兒參與發聲練習的意義不在于學習高難度的歌唱技能,而在于歌唱的基本技能培養與審美啟蒙教育。練習曲要全面而有針對性,如前所述,歌唱由音色等九個要素構成,練習曲的設計應該有針對性地對這些要素進行訓練。如果練聲與歌唱的關聯度太小,就容易造成幼兒知識技能的遷移困難。
3.精細地指導幼兒的歌曲學習
(1)幫助幼兒理解歌曲。雖然幼兒主要通過模仿來學習歌曲,但理解性的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可通過圖譜等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歌詞,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歌唱。
(2)帶領幼兒有節奏地朗誦歌詞。在指導幼兒理解歌詞后,教師要帶領幼兒有節奏地朗讀歌詞,這樣可以避免幼兒歌唱時吐字不清或“諧音錯誤”,還能提高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力和表現力。
(3)幫助幼兒把握歌曲的旋律特征。柏拉圖說:“音樂的學習是比其他學科更為有利的一種手段,因為節奏和曲調會滲透到靈魂里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靈魂變得更美。”以成人學習歌曲的經驗看,歌詞往往是從某一段旋律開始,當人們對某段歌曲旋律感興趣之后,才會愿意去探究歌詞到底唱了些什么,進而學唱,而一旦旋律熟悉了,歌曲很自然就會唱了。所以教師在組織幼兒學唱歌曲時,也應該關注歌曲中最重要的音樂元素——旋律,而不是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熟記歌詞上,所以說,旋律才是歌曲學習的重點,才是提升幼兒音樂能力的基點。而幼兒由于相關知識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還不能充分理解一些說明旋律特征的詞匯,所以,聽范唱是幼兒掌握歌曲旋律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要清晰、準確地示范出歌曲的旋律特征。
因此,教師在歌唱活動中要關注幼兒的歌唱美感,除了以上策略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更具有創意、更精彩的方法。關鍵是應用方法應始終與活動目標內容相得益彰,并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美感水平。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更多地從幼兒學的角度、歌唱美感方面去考慮,注重怎樣讓幼兒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并有所得,幼兒只有在富有美感的歌唱經歷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藝術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吳曉是、蔡黎曼.歌唱教學中幼兒歌唱美感的缺失與培養. 教育導刊(下半月),2012(2).
[3]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長春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4]沙一.例談《指南》引領下幼兒園歌唱教學的優化.華夏教師,2015(6).
[5]沙一.淺談幼兒歌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教師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