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萍
摘要: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有利于學生寫出有價值,有成就感的作文。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生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尤為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教學實際淺述寫作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
關鍵詞:作文;習慣;興趣;觀察;思考
俗語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習慣對寫作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同學們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么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源于他們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平時注意多看、多思。作文程度差的同學,總是非常羨慕那些作文屢屢被拿來當范文的同學,但卻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那么,應該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養(yǎng)成表達真情實感的習作習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周記,讓學生把本周發(fā)生的最能打動自己心弦的事情下來,要求學生必須寫出真情實感。文章貴在真情,要寫好文章,一定要養(yǎng)成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誠可信,才能使學生寫出的那些話產(chǎn)生說服力和感染力。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呂叔湘先生也說:“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學生作文創(chuàng)作是否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是衡量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chuàng)作應以敞開心靈,表現(xiàn)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自己為創(chuàng)作原則。真誠是一切文學之本,尤其是初學寫作者――學生所必須遵從的。
二、養(yǎng)成善于觀察積累的寫作習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若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闊,感受社會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我們采用開放式的作文教學,作文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把學生帶到室外、校外,讓他們接觸生活實際,接觸社會實踐,走進大自然,開闊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獲取素材的機會,教師只作觀察指導,講解些觀察的角度和方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要自我捕捉靈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若有一些心得體會,就要及時記下來。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于寫真人真事、抒真情、發(fā)實感。
常常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fā)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一定可以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寫作者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筆底才會淌出源源清流,妙筆才會生花。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觀察感知的習慣。
三、養(yǎng)成積極思考與反思的寫作習慣
我們每一個人,憑直接經(jīng)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jīng)驗。而獲取間接經(jīng)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唯一途徑。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少年來,令語文界同仁最為頭痛的問題莫過于語文教學效率不高這一頑癥了。而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一起來探究這個“頭痛”癥的病因,對癥下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具體方法主要包括:
1、觀察生活,力求寫實。不少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我們的五彩繽紛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chuàng)作源泉。
2、積累材料,遷移運用。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因此強調(diào)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
3、提倡模仿,培養(yǎng)文風。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來的。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diào)模仿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好文風。
4、以說促寫,下筆成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diào)學生先說后寫,即在作文時,讓學生構(gòu)思后,把要寫的內(nèi)容先說出來再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進行演講,培養(yǎng)口頭作文能力,并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lián)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不僅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通過說話過程中對口頭語言的敘述,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寫作能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5、多加肯定,少點批評。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多給予贊美,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的興趣。
6、多寫片段,多記日記。一般地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學生平時可以進行多練筆,多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倘若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學生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筆頭熟了,素材也豐富了,有些內(nèi)容還運用到作文中去,從而減輕了寫作的難度。
總之,良好作文習慣的養(yǎng)成是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的標志,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作文習慣,就意味著學會了習作,就會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zhì),并且是一種可促使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素質(zhì)。小學時代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黃金季節(jié),盡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日益提高,使學生具備現(xiàn)代人的素質(zhì),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