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麗
摘要: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領域的不斷融合孕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支付、資金融通和投資理財保險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它不同于商業銀行之間的間接融資以及資本市場可以直接融資的融資模式。“互聯網+金融”的雙重特性決定了互聯網金融的洗錢風險較傳統更高、更復雜,需要高度關注。互聯網洗錢一般是指利用計算機數據以及網絡,隱瞞或掩飾犯罪活動及過程的統稱。其并未超出原始洗錢的范疇,而是在傳統洗錢的基礎上,伴隨著網絡銀行技術和電子商務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洗錢方式,“網絡”對洗錢活動來說也是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洗錢活動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和特點,對反洗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將從反洗錢的角度,介紹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洗錢活動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和特點,并就加強互聯網金融洗錢監管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反洗錢;客戶識別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概況簡述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及分類
2003年7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的《跨境電子銀行業務的管理和監督》里這樣定義網絡銀行:“通常是指通過電子渠道或方式提供零售小額產品和服務,或者提供大額電子支付及其他批發銀行服務”。謝平等在2012年4月7日的“金融四十人年會”上首次公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指出互聯網金融是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的金融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由于網絡不受時間、地點,方式的限制,客戶與金融業之間的聯系也就由原來的直接接觸演變成了間接接觸。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第三方支付模式,代表有銀聯商務、支付寶、財付通等;二是網貸模式,代表有陸金服、宜人貸等;三是投資理財平臺模式,代表有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四是眾籌平臺模式,代表有高東眾籌、蘇寧眾籌等;五是直銷銀行,如橙子銀行、民生銀行直銷銀行等,也有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平臺,如微信、余額寶等。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性
互聯網金融建立在互聯網這一平臺之上,充分利用了“聚沙成塔”的基本原理,使構建平臺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邊際收益較高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平臺經濟特征。同時,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相融合的新型業態,投融資效率高、覆蓋范圍廣、發展速度快、政策面管理弱的經濟特征。由于其具有“快速、便捷、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和重視客戶體驗”等特點。使其容易產生洗錢等各種風險的重要原因。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洗錢風險分析
較于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洗錢行為,犯罪分子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快速、便捷和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等特點,利用互聯網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客戶身份識別不到位、資金流向難以監測等風險,通過跨平臺、跨機構的資金轉入轉出或者虛假交易,有意識地割裂資金交易信息,隱匿資金非法所得,從而完成“臟錢”的漂白。因此,互聯網金融顯然更容易成為犯罪分子最常利用的高效洗錢手段,潛在的洗錢風險亟待關注。
(一)用戶身份識別困難
客戶身份識別作為反洗錢的一項核心工作,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多為“非面對面”交易方式,客戶在注冊用戶、開立賬戶時,主要依賴客戶提供的身份信息和注冊資料,全程通過網絡進行,且人工審核少,因此用戶身份真實性難識別。
(二)交易行為的真實性難以考證
傳統金融業依賴于面對面的交易,而互聯網金融在使用過程中,客戶只需通過網絡技術就可以輕松完成資金交易,其交易背景是真實、還是以洗錢為目的的虛假交易,從特征程序上比較都比較接近,難以發現破綻。
(三)資金去向難以監測
由于網絡交易的便捷性,使互聯網金融交易具有客戶群基數大、產品與服務種類多、平臺機構數量龐大、資金分散、交易瞬時完成、無地域時間限制等特點,資金周轉渠道隱蔽。資金主體不確定、交易資金來源的不確定,為可疑交易的識別帶來困難。
(四)高度隱蔽、取證困難
網絡間的通訊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然而以數字形式保存的記錄通常并未有形存在。在互聯網里是以一組組被加密的數據來對所有事物進行描述的,洗錢分子通過互聯網交易能夠做到匿名交易或無紙化的交易,這樣幾乎未留下任何犯罪痕跡的洗錢活動,就使得有關當局對該活動的監控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互聯網金融洗錢手法分類
(一)按洗錢模式分類
1. “自融自洗”模式
通過自展業務和自建平臺的方式進行網絡借貸或眾籌。先搭建互聯網金融平臺或直接在網上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再吸納資金形成資金池,最后非法占用或挪用資金后,再對資金進行層層清洗。
2. “借雞生蛋”模式
不通過自展業務的模式進行自洗錢,而是利用他人搭建的互聯網平臺或開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層層清洗資金,切斷資金鏈,從而達到模糊資金來源的目的,進行洗錢。
(二)按資金結算渠道分類
1. 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洗錢
洗錢者通過構造虛假交易,利用互聯網支付機構完成資金結算,模糊資金性質,使相關互聯網支付機構難以識別和監測。
2. 通過網上銀行洗錢
網銀交易支付過程中“認證不認人”的特點,在客觀程度上保護了客戶的隱私權的同時,也增大了不法分子通過網上銀行洗錢的可能性。除交易各方的身份、交易類型以及支付方的存款余額外,銀行無法對支付方的資金來源以及性質等進行全面的審查。
3. 通過虛擬貨幣洗錢
虛擬貨幣使用無國界,跨境交易支付不存在匯率問題,可以不通過任何金融機構方便地進行互聯網匯款,也沒有任何第三方可以控制或阻止其交易。
四、防范和打擊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洗錢行為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反洗錢立法
1. 完善法律法規,擴充反洗錢相關內容
在滿足國際公約及國際互評估要求的基礎上,從分析識別我國面臨的洗錢風險出發,結合國家互聯網金融管理的整體思路和辦法,完善反洗錢法律法規,將互聯網金融洗錢行為納入到《刑法》和《反洗錢法》,從法律層面為互聯金融反洗錢監管提供依據;同時進一步擴充反洗錢義務主體機構,以達到洗錢高風險領域全覆蓋的目的。
2. 建立跨行業統一監管制度
基于互聯網金融洗錢的風險和可能的洗錢途徑,建立互聯網金融反洗錢跨行業統一監管制度。
3. 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
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作用,探索建立自律機制,引導成員單位加強內控建設,重點針對合規經營、風險管理、客戶身份識別等方面進行約定,防范洗錢風險。
(二)建立高效洗錢信息偵測系統
1. 充分運用高科技網絡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
探索建立基于類似于人臉識別的互聯網金融客戶身份識別系統,強化客戶身份識別,確保身份證明的唯一性,同時公安機關簽發的有關身份證件資料應及時傳送到專門建立的數據中心,以利于金融機構進行身份驗證。
2. 拓寬大數據技術應用,利用金融大數據,做好反洗錢監測工作
整合大數據資源,搭建反洗錢大數據平臺,為客戶身份識別提供技術支持,對客戶交易行為進行全面分析。完善監測模型,動態調整監測指標,分析客戶特點、機構業務,歸納客戶交易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關聯性,將可疑特征進行模型化和類罪化處理。
3. 加強互聯網金融反洗錢隊伍建設
根據新形勢下反洗錢工作的需要,通過培訓、引進和充實反洗錢工作一線隊伍, 加強互聯網金融反洗錢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同時要注重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的培訓,增強其從業人員的反洗錢意識和分析判別洗錢行為的能力。
(三)形成互聯網金融反洗錢工作合力
加強部門間協調合作方式,完善包括公檢法、海關、稅務、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反洗錢監管部門等部門組成的反洗錢犯罪情報共享系統,共同打擊互聯網金融洗錢犯罪。
(四)合理設計身份識別制度,規范客戶身份識別,夯實反洗錢基礎
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展業務時,應借助自身優勢,制訂相關的客戶身份識別標準,如:引入在線視頻、互聯網上傳影印文件及至生物識別等技術措施,從而確定客戶的真實身份。完善實名制與信息披露制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必須對客戶和交易規定金額以上的客戶開展身份識別。除核對客戶基本身份信息外,還應了解相關賬戶的實際控制人和受益人以及資金來源的合法性。對客戶的身份識別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但第三方機構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且能夠證明其按要求開展身份識別工作。各互聯網金融平臺應定期開展洗錢風險評估并根據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對于高風險客戶要面對面開展客戶身份識別,采取強化的盡職調查措施了解資金來源同、交易目的和交易背景等信息,并加強資金監測。發現客戶無真實交易轉移資金的情況,第三支付平臺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發現涉嫌犯罪的,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消除洗錢隱患。
(五)加強國際反洗錢合作
網絡的無地域限制是跨國洗錢的有利條件,因此加強國際間的反洗錢合作是應對當前網絡洗錢日益突出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國需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的監測分析手段和操作規范,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反洗錢資金監測,既符合現有的法律法規, 又符合國際規范。加強國際反洗錢的情報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離,使反洗錢的國際合作更加深入,建立互聯網金融反洗錢情報交流。加強國際間的司法協助與合作機制,如加強犯罪分子的引渡、加強洗錢犯罪證據方面的協助、配合追償境外犯罪收益等,確保互聯網金融洗錢犯罪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及時受到制裁。
參考文獻:
[1]秦明.第三方支付的跨境支付業務模式與洗錢風險探討[J].中國反洗錢實務,2016(03).
[2]江瀚.互聯網金融創新與規制的博弈[J].金卡生活,2017(11).
[3]鄧建鵬.日本虛擬貨幣立法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農村金融,2017(18).
(作者單位:黃河農村商業銀行新華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