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沖學綜合實踐課的設置旨在培養和鍛煉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協作能力、獨立意識和情感認知能力等。開展小學綜合實踐課,顯然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課堂理論教學,而應以課堂理論為基礎,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實踐中獲得認知與成長。以小學綜合實踐課的具體內容為基礎,從多個方面探討開展生活化小學綜合實踐課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策略
綜合與實踐這一課程體系設置的意義在于打破傳統應試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的束縛赴學生插上自主思考、體驗真知、融入生活實踐、拓展思維能力的翅膀。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強調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學生生活實踐,以及對孩子生活方式和情感認知態度的影響啟是以問題情景設置和實踐探索為核心的綜合教學活動。
一、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焙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實際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深入結合實踐,讓學生在自我思考和動手操作中獲得知識和情感上的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認知能力。傳統的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活動往往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孩子情感態度和認知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出現“高分低能”現象的本質原因所在。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自我思考、發散思維的能力缺乏豐富的情感和處理與外界情感交互的能力。通過綜合實踐課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認知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胸建新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正確認知和對待自己所產生的各類情感。教師則要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在學生間集體性的活動中獲得情感認知,在彼此之間的交往與溝通中搭建基于“信任、誠實、責任”的良好關系。
二、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本質是鼓勵學生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獲得思考能力與溝通能力。我們不能將小學生的學習活動限制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因為他們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都處在發展階段,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足且又難以長時間地堅持研究。所以作為教師裁們應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基于學校和社會深入融合的網絡體系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引導、故事啟發、社會活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舊寸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注意觀察和留心周圍世界所發生的變化加家長平常的日常活動內容、電視節目和網絡信息公布的區別、通信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便利等內容體會生活中各種技術的發展給自己及家人帶來的影響,通過這種簡單觀察、仔細聯想、用心感受的方式來感受生活、認知生活、融入生活。
三、依托家庭拓展信息渠道
教育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局限在有限的課堂教育中應走出課堂赴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教育過程。在家庭教育中赴他們自己去選擇鼓勵他們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字校要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制定雙向同意通過的教學方案,并利用社會資源拓展信息渠道赴下一代得到開闊、開明、開放的教育機會。
四、綜合實踐與德育相結合,培養好習慣
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通過組織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完成教學實踐內容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焙養學生養成積極努力、細心觀察和客觀評價自己的好習慣。通過活動實踐焙養學生養成自信、自立的品格。
五、走向社會提高實踐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社會調查是學生深入了解生活、感受社會豐富多彩的重要活動形式河以使學生養成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重要理念。比如耿車鎮是全國有名的塑料之鄉然而這個地方也是全國水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河水發綠、發臭、河面有大量的漂浮物。針對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環保問題河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對水污染的研究”課題活動赴學生通過協作調查與家長、他人溝通、實地觀察、深入思考原因等方式,讓學生總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解決對策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解答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系統知識。通過這種社會性的調查活動赴學生在社會這一繽紛多彩的大課堂中感受生活、體悟知識、獲得智慧和情感態度的成長赴學生積極地融入社會,用自己的所學所感去改變社會。
總之蹤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基于實踐的學習課,它以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為基礎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探索鼓勵學生自我思考、多和周圍朋友溝通進而獲得知識和情感上的體驗。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自我、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入了解赴學生在成長的早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1]聶德勇.如何體現綜合實踐課的實踐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v():65–
[2]馮艷秋.談綜合實踐課的開展[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l0(=8)31.
[3]盧云春.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課[J].基礎教育參考,2011(23=)52一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