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
摘 要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數學知識在當今社會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低落。主要原因是教師在知識教學中,沒有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沒有巧妙利用生活中事物進行舉例說明,依舊延續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含義與意義進行分析,提出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38-02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經驗,要讓學生能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去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要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帶得走”的數學;我們的數學新課程所要給予孩子的是“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
一、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含義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課堂學習中帶入平時生活的能量。同時,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特征的學生,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教材知識內容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自身生活經歷,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方案。教師應該在解釋知識點時,用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說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對于數學理論知識的認知更為深刻,使課堂授課的效率更高效。在課后作業的補充方面,要盡量聯系學生自身進行布置,結合課堂上的知識難點,達到對課堂知識總結延伸的目的,高效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標。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迎合當前學習狀況的需求
數學學習伴隨著學生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數學知識,由于數學教材內容大多都是公式和定義,學生較難產生興趣,更難以做到自主學習。這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更無法做到將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主要來自于課堂的講授,教師主要通過口頭和書面的方式將理論灌輸給學生,單純注重理論教學的弊端顯現,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難以做到對知識點的舉一反三。課程改革后,數學生活化成功地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壁壘,使學習和生活更好地完成結合,極大程度改善了目前的學習狀況。
(二)教材改編的需求
教材的編寫決定著學生的學習內容,教材的質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小學教學教材脫離現實,內容和生活中常出現的數學問題存在極大偏差,教材的內容偏于陳舊,與當前時代發展情況不符。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依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教材的編寫,從而使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好地結合起來。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追求生活原型,缺少靈活性
由于對生活化理解不夠透徹,現代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過分追求生活原型,而脫離了實際情況,這樣就縮小了知識的使用范圍,造成學生難以理解。但是,在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設置的內容仍然是對現實生活的生搬硬套,不懂變通,不僅誤導學生,達不到教學效果,還降低了教學水準。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并非所有的數學知識都可以通過生活化展現出來,還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二)教學生活化內容膚淺
對生活化含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教學內容設置的過分淺薄,對實際的認知達不到真正的深度。由于受到傳統教育以成績論成功觀點的影響,部分教師對課改的生活化一直停留在表面,與生活的聯系不足,造成生活化效果不明顯。對生活化含義深度的挖掘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所以,教師在對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一定要真正地把生活化做到位,對生活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全方位的剖析,真正的做好教學生活化改革。
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程
小學生由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缺乏一定的了解,強行引入新課程的知識點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極為不利。因此,我在新課程導入這一教學環節中要注意相關方式方法,將新課程融入實際生活的問題中去,從而使學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對于相關知識的熟悉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對新課程的探究欲望,這樣其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才會得到極大提高。如我在教學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中關于命中率這一知識點。可以從實際生活中的投籃入手,讓學生明白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數占投籃次數的百分之幾。如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投籃次數是10次,投中的次數是6次,求這位學生投籃的命中率是多少?通過這一實際問題的引入讓學生對命中率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進而深入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不僅在課堂中,在生活中也會隨時隨地的接觸數學內容。對于生活要充分的關注,通過勤加觀察以及深刻地體會,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教學老師要將生活中的經驗帶到教學工作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老師應該讓學生多多觀察、多多提問,讓學生愿意學習數學課程。比如,在教學工作中我會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環境,讓學生算一下課室的占地面積是有多少平方米,讓學生算一下學校與家的距離,從家里出發到學校要花多長時間等等。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數學課程的學習。再比如,讓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進行測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周長的意義。就圓的測量方法組織學生公開討論,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將平時在生活中積累的相關經驗運用到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靈活掌握周長的相關知識點。將教學內容融合到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中,可以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創設生活情境,注重實踐活動
1.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用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景區學習和理解數學”。數學老師要主動帶領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去附近的企業和工廠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可以將學生的眼光培養出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比如在教學任務“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一內容的時候,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寫數字、畫圓圈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將數學問題解決掉,體會數學學習的魅力。
2.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些問題不能真切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經歷過,教師可通過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材料,用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幫助學生形成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錄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此時,我對于學生的這些問題先不回答,而是先表揚他們觀察的很仔細,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
3.創設生活情境,布置課后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生活化,還要使學生的課后作業也充滿生活化的特點,這樣才能較為全面地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目標。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要注意作業內容的生活化。如我布置位置與方向的作業時,學生家在學校的位置和方向,學校在學生家的位置和方向的相關問題,使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注重觀察位置與方向相關問題,促使學生與家長進行交流,并在實際生活中親身體驗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的知識,這樣無疑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滿成就感和實現感,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五、結語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斷提高,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林秀媚.淺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7(07):65-66.
[2]陳月霞,丁海君.探析新時期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J].學苑教育,2015(03):46.
[3]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69-170.
[4]朱國鋒.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3(22):42-43.
[5]余洪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3(0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