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站在音樂審美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湘教版《松花江上》的教授。并且從高中生這個群體入手,對一些當前高中音樂鑒賞課中高中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音樂審美;鑒賞教學;情感;高中生
音樂課程是審美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著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其教學主張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育人,有著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情感體驗與產生教學效果的作用。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所以一維的目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在整個教學的過程和方法運用中以知識與技能作為暗線,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明線,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浸潤學生的心靈,完善其人格。
目前的高中生,音樂審美心理狀態主要有這幾種表現:1、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只關注旋律2、審美想象存在局限3、音樂審美理解與情感融合度有限。① 第一點說明高中生在音樂審美的認知策略上還停留在快速掃描的階段,審美信息加工的能力還比較的薄弱,這就決定了高中生這個審美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其實高中生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其審美已然突破了簡單的形式美和藝術美,所以在湘教版的教材中有音樂的悲劇美、歡樂美、優美等學習的范疇,這一時期的他們開始初探社會,了解社會中各種美的豐富內涵,追尋人生的意義。第二點的形成原因與傳統教學有著一定的關聯。依據高中生的這一系列特點,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湘教版第二單元音樂的美中悲劇美作品《松花江上》為例)
1、加強音樂鑒賞活動中的音響感知
在音樂豐富的情感積累必定來自于敏銳的感知力。音樂的基本要素有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而人們在進行音樂審美活動中首先也會捕捉到這些單個的音樂審美對象的單個屬性,只有把握了這些才能真正了解審美對象的感性特征。因此,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情感體驗、想象聯系與理解認識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一旦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的感知,也就不可能對音樂作更高層次的鑒賞。②
在《松花江上》一課的教學設計上,充分體現音樂感知的重要性。在第一遍聆聽時,教師將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用手勢去表示歌曲力度的變化,這里運用聲勢,更好的把音樂這個聽覺藝術轉化到每個學生手上,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在對力度進行分析總結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畫旋律線的方式去感知歌曲中音高的變化是怎樣的,圖譜的方法運用同樣也把聽覺轉換為了視覺,幫助學生去感受,最后在速度的體驗上,老師可以帶領大家一起為歌曲打節奏去感受整首歌曲的速度。這樣的感受立足于音樂學科的特點,遵循了學科的教學規律,從音響的感知到整體的把握,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悲劇美的作品的普遍特征,把學生放到了主體的地位,增加了課堂的活力。
2、在音樂鑒賞中激發學生的想象
想象是人類的一種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音樂審美想象 是通過對審美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審美形象的過程。有了審美想象,可以把樂曲的靜止狀態激活,使審美主體進入內心交流的境界,并且擴大了審美對象的內涵,使審美主體從有限的形式中感受到無限的意蘊。
《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唱一小段,每一個要素的總結與歸納,對應了一幅畫面的想象,在力度的感受上,學生通過聆聽音頻,可以知道在“九一八”這句力度達到了最強,而后又弱了下來。這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其中的這種憤怒情緒,所能想象到的畫面就是被侵略和逃亡的場景。在音高的感受上,學生通過畫圖譜的方式總結出了在旋律級進中突然的大跳這一特點,從中體味到了無奈與掙扎的情感糾葛,這樣的聽覺體驗和情緒所能帶給學生的畫面想象是現實與反抗的場景回歸。在速度的感受上,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感受到了緩慢的速度,結合音響感知,有了蒼涼和慷慨的強烈震撼,從而在腦海中的畫面是背井離鄉的這一場景。在每個學生的腦海中呈示的,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明顯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當然通過音樂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描述性的語言去引起學生的想象,并且一定在結合音響的前提下,去喚起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自由構建屬于自己的音樂場景。
3、在音樂鑒賞中深度挖掘學生情感
在高中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音樂課的第一維度的目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高中生處在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時候音樂所能帶給他們的情感是其他學科無法達到的,并且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無形中就能達到哺以德育的作用。
在《松花江上》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做到環環緊扣,最后達到的效果是給學生以美的感悟。通過作品的欣賞,情緒的體驗,畫面的想象,回歸到這種悲劇美音樂作品中,這種作品往往給我們以慷慨悲壯的感受,讓我們的心靈獲得最強烈的震撼,這種心靈上的震撼感并不是通過教師對作品的解釋能達到,而是真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主體,尊重音樂學科音響感知,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有聯覺體驗。并不是教師告訴學生,這個作品里反應愛國情緒學生就真的會有,情緒的體驗必須是在學生通過感知后自覺產生的,可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心中會多那么一點愛國的情緒,會多那么一點國人當時悲慘命運的憐憫,會多那么一點多當今幸福生活的感恩···當然每個人感受不同,程度不同,只有在音樂老師自身也投入情感去教學中才能與學生共同產生這樣的“化學反應”。以期待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中獲得健康的感官享受,最后擁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思想,得到心靈的浸潤和靈魂的升華。
音樂鑒賞的過程不僅是一個音樂欣賞學習的過程,其包含了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通過對這些心理因素的了解和學習,更好的指導教師的音樂鑒賞教學,帶來更多的有益的啟示,讓音樂課在結束后,還能在每個學生心中留下一份真摯的情感,達到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培育個人的完善人格。
參考文獻:
[1]樊曉.《高中音樂審美心理與音樂鑒賞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8
[2]張前.《音樂欣賞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注釋:
①樊曉.高中音樂審美心理與音樂鑒賞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②張前.音樂欣賞心理分析[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第235頁
作者簡介:謝雨薇(1993—),性別:女,江蘇常州人,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