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摘要:從鄉鎮工作的層面,對涉農補貼資金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鄉鎮;涉農補貼資金;問題及對策
近些年,我國陸續出臺各類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投入和支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實施,涉農補貼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保證了農業的有序健康發展,維護了農村的和諧穩定。然而涉農補貼資金種類繁多、標準各異、時點分散,涉及部門不同、對象不同。如何保證這些資金安全、準確、及時地發放到農戶手中,就鄉鎮工作層面而言,就是要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認真加以解決。
一、涉農補貼發放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涉及部門眾多,對象標準各異
目前涉及到普通農戶的補貼歸口農業部門管理的有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良種補貼、易地搬遷、低收入農戶冬季取暖用煤貨幣化補貼;林業部門管理的有退耕還林、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老齡部門管理的有老年人生活補貼;民政部門管理的有低保、五保和臨時救助;住建部門管理的有危房改造;衛計部門管理的有計生獎勵;旅游部門管理的有農家樂補貼、發改部門管理的有采煤沉陷區治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的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等。涉及精準扶貧的有:雜糧補貼、薯類補貼、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寄宿制學生交通補貼、困難大學生補貼、雨露計劃、就業培訓補貼等。以一個人口3萬的中等鄉鎮來說,每年不算民政、農保、計生等縣級部門直接打款,僅鄉財政所至少要通過鄉鎮銀行打款近10萬多筆次,時間不同、部門不同,沒有規律性,工作量很大。
(二)基礎數據采集工作量大,仍存在不準確現象
按照要求,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在統計面積時,由農戶申報、村民組長核實、村級上報、鄉鎮農科站審核公示無異議后,財政部門經代發銀行打款發放,但仍有個別村干部沒有真正實地統計核實后再上報,有的農戶自己口頭協議轉包的,會出現重報或漏報,未認真校對導致數據不夠真實準確。
(三)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不高,公開公示效果不明顯
雖然基礎數據的核實、統計、上報和發放資金的相關環節都嚴格按程序公開公示,張貼在村內的顯要位置,但因為補貼資金少,宣傳力度不夠,加之農民忙于打工、生產,在公示期間不認真觀榜核對,導致補貼資金發放很長時間后,仍有農戶到鄉鎮農科站、財政所查詢,但也僅僅是反映自身的問題,即使別的數據不準也不關心,相互監督效果不明顯。
(四)涉農補貼銀行卡多而亂,不便于查閱管理
受銀行營業網點布局限制,只有農商行在全縣實現了全覆蓋,所以鄉鎮補貼資金是委托農商銀行批量代發,因涉及部門眾多,資金渠道不同,銀行出于不同的目的,追求辦卡數量,導致農戶手中僅農商銀行的卡就有涉農補貼一卡通、居民健康卡、信合通、福農卡等,不便于農戶查閱和管理,而農村居民的農保則是建設銀行的社保卡,各家銀行內部為追求開卡率,就會要求把不同的資金打在不同的卡上,使得農戶到銀行取款時,每次都是拿著一撂卡挨個查,在銀行查詢不到時,便跑到鄉鎮各部門查詢,鄉鎮再查找檔案查詢記錄,增加了工作量,也不利于和諧穩定。
(五)人工操作有誤差,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有時不一致
資金發放后,村級申報明細清單資料一次涉及數千戶,加上紙質銀行代發清單,所有資料都是記賬憑證的附件,都應作為原始憑證保管的,有的鄉鎮是將信用社厚厚一沓代發清單作為附件粘貼在了記賬憑證的后面,有的將申報明細加上代發清單另行裝訂成冊專門保管。鄉鎮財政與銀行代發對接時,紙質表僅作為檔案留存備查,真正使用的是excel電子表格作為存儲媒介進行批量上傳后代發的,由于人工操作失誤等原因會導致電子數據與紙質數據不一致。
(六)鄉鎮、銀行、農戶信息不對稱,錯誤數據修改不同步
村級采集的基礎數據紙質版一式四份上報鄉鎮各站所,經審核匯總后上報縣職能部門,發現錯誤每次都須修改一式四份的數據,有時因人為原因修改不完全、不徹底;很多涉農補貼是以戶為單位,以戶主開戶,同時涉農補貼發放的時間要求不一樣,批量代發后,代發不成功信息可能是姓名、賬號等與銀行留存信息不一致,此時鄉財政所可以與農戶核實后預以糾正。有時因人工操作失誤,加上農戶實領補貼不及時,農戶去銀行查詢和發放有時間間隔,導致數據修改不及時,有時甚至跨年度;遇到有年齡大的戶主銀行卡尚未激活,本人又到不了柜臺,銀行不予受理,農民來回奔波。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府牽頭,清理發卡數量
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文精神,銀行應當對同一存款人開戶數量較多的情況進行摸排清理,核實其開戶的合理性,引導存款人撤銷或歸并賬戶,保護資金安全。同時由上級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以磁條卡更換芯片卡為契機,在征得群眾同意后對農民手中的銀行卡進行清理,規范統一發放部門,減少發卡數量,結合農民文化程度低、老年人操作不便等實際情況,銀行可以提供定期給農民群眾打印清單的服務,便于自己及時核對補貼發放情況。
(二)嚴格程序,夯實基礎數據
對于每年上報補助面積,要求村里在村民組長核實上報的基礎上,組織村民代表、小組長、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按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進行復核,同時鄉鎮相關站所也要組織進行進一步的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三)廣泛宣傳,形成相互監督機制
對公示的項目要求村里不僅要在主村還要在自然莊張貼,在利用喇叭廣播同時,積極運用現代手段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形式引導村民參與監督,形成相互監督制約的長效機制。
(四)健全檔案,長期安全保存備查
按《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鄉鎮、銀行和各職能站所應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建立電子會計檔案,并建立電子會計檔案與相關聯的其他紙質會計檔案的檢索關系,健全電子會計檔案備份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信息一致,長期安全保存備查。
(五)信息共享,發現錯誤及時修改
建立健全涉農補貼信息上通下達機制,特別是村里的專管員要全面掌握村里人員的信息變化情況,及時與鄉鎮各站所和代發銀行進行溝通、修改;基層站所要增強責任意識,提高辦事效率;代發銀行要簡化辦事程序,提升服務質量。
(六)精益求精,嚴格控制數據申報中的人為誤差
對發現的錯誤要追本溯源認真分析錯誤原因,重新修改紙質數據時,要求鄉村兩級工作人員增強責任心,精益求精,不光審核數據的準確性,同時要審核數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準確性,建議完善基礎數據錄入系統,通過科技手段在鄉鎮站所匯總數據前就可以發現并及時糾正,減少人為的數據誤差,提高工作效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涉農補貼上連國家政策,下牽萬戶千家,要求我們各級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立足本職、認真工作,真正把黨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為建設美麗鄉村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