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強國的建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文化的支撐,文化更是我們今后安身立命,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大學生直接關乎國家的現在和未來,他們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重要影響,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傳承;弘揚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是國家最核心的軟實力。”[1]中國文化強國的建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文化的支撐,文化更是我們今后安身立命,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高校作為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必須發揮其先進性和引領性,推動文化發展創新,引領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高校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的人才,以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他們養成高度自信的文化意識,這將會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教育
對中華民族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要在學校教育和網絡媒體層面,更應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實效。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齊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之下,形成一種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增進高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認知。
(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代傳承
五千年多的輝煌歷史醞釀出絢麗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歷史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迫切需要傳承,傳承不僅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力推進我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挖掘和傳承等工作。高校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在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理應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隊伍和中堅力量,務必要積極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宣傳者、弘揚者和創新者,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并在新的歷史時代大放異彩。
二、提升革命文化的認知水平和價值認同
(一)提升高校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知水平
革命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離不開革命文化這一文化淵源,要努力提升高校學生對革命文化及革命歷史的認知水平。一方面要積極動員、引導高校學生參加學革命歷史、讀革命書籍、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看革命影視等活動,親身體驗革命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另一方面要對中國革命歷史、優秀代表人物及其精神等紅色資源進一步發掘和闡釋,結合時代特點強化論述和宣傳,增強高校學生對革命歷史及革命文化的熟知程度。因此,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既要注重知識灌輸,又要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入血液,使革命文化浸入心扉。
(二)提升高校學生對革命文化的價值認同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繼續前進的動力和源泉。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對革命文化的價值認同。一方面要求高校學生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充分肯定革命文化在當今時代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學生對于一些消解紅色經典、顛覆英雄人物、褻瀆革命傳統的現象要敢于質疑和反駁、敢于批評和斗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特別是在網絡上,對于詆毀黨史、軍史、革命史的言行,要主動出擊、敢于亮劍。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不容否認、不容消遣、更不容詆毀。當今時代的高校學生,務必要更加注重對革命歷史學習,從鮮明獨特、奮發向上革命文化中積攢動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不忘初心、奮勇前進。
三、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和認同
(一)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力度
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億萬群眾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人民大眾的文化,只有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入腦、入心、入髓,才能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轉化為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強大動力。因此,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主動加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調整宣傳思路,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容易被高校學生所接受。在高校校園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定要熟悉、掌握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廣泛進行宣傳,高校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群體,在高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力度必須加強、不得弱化,要始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宣傳的核心陣地。
(二)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度認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立與發展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反映了時代特征、順應了人民期待。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進一步強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度認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廣大高校學生真正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不再持冷漠、拒絕,甚至排斥的態度。二是要求高校學生積極探索和研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對此對充滿濃厚的興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努力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添更多的時代內涵,使其更加豐富、厚重。因此就文化自信培育來說,高校學生只有高度認同和肯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樹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自信。
四、正確對待西方外來文化
(一)高校學生應樹立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
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化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外來文化在影響到中國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積極走向世界。在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面對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一是要樹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正確態度,始終做到不盲從、不盲目、不盲崇,堅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2]二是要尊重文化多樣性,世界是絢爛多彩的,同樣文化也應五彩繽紛,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只有樹立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才能分清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部分和優秀成果,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二)高校學生應積極推進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改革開放40年來,西方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碰撞日益激烈,文化沖突也不時發生,但也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環境。[3]在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應積極推進與西方外來文化的溝通交流和融合發展。一方面,要求高校學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中,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真正了解中華文化,從而在此過程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對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不僅要把西方外來文化的精華融入中華文化,為我所用;還要中華文化融入到西方外來文化中去,以此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化水準。總之,積極推進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既有利于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又有利于激發高校學生對文化認知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增強文化創新意識和使命擔當意識
(一)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
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種制度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都離不開創新意識這個核心。創新意識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訓練得到不斷提高,文化創新意識也是一樣,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離不開對文化的創新。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應有之義就是要培養高校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以文化創新,刺激文化自信;同時以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兩者相輔相成、不可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使高校學生積極投身文化創新、大力開展文化創新、努力推進文化創新。
(二)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使命擔當意識
“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對高校學生來說既是一種使命,又是一種擔當。”[4]高校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擔負的使命,明確身上的責任,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首先,高校應堅持育人為首要,始終堅定育人目標與方向,高度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其次,高校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充分利用課上、課下各種平臺和渠道,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最后,高校應注重培養高校學生的國際視野,看清當前的國際大勢和發展趨勢,使其樹立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總而言之,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必須要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使命意識和擔當意識,使其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承擔弘揚、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努力成為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許筱婧.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機理及涵育路徑,教育評論[J],2017(09).
[2]胡倩倩.試論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邏輯理路,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J],2016(19).
[3]歐海燕.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教育評論,[J],2014(09).
[4]胡曉軒.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探索,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J],2014(16).
作者簡介:黃靜(1992-),女,漢族,重慶云陽人,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