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階梯,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必須要注意課堂提問方法,提高課堂提問藝術。本文擬將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要渠道。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階梯,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必須要注意課堂提問方法,提高課堂提問藝術。
一、 精心設計篩選問題
教師對課堂提問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隨心所欲地提問。教師的提問一定要經過精心地篩選,問題提得得當,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反之可能會毀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學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課堂提問的設計。
例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第一子目“秦的暴政”
師:公元前208年的秦朝咸陽,婦女、兒童在田里勞動,辛苦收獲的糧食大部分都得上繳給國家。而在一間破爛的草屋里,年邁的老人因為兄弟剛被處以車裂之刑在哭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秦始皇的暴政。
師:哦,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暴政的?
生:車裂之刑、糧食上繳。
師:嗯,這有暴政的兩個表現——刑法殘酷和賦稅沉重。那還有其他關于暴政的內容嗎?
生:……
師:為什么是婦女、兒童在田里勞動?男子呢?
生:男子去服徭役了,秦朝修長城、修阿房宮需要大量的人力。
師:很好。我們得出了第三個表現——徭役繁重。
通過對一段材料的細細思考和層層提問,引導學生得出刑法殘酷、賦稅沉重、徭役繁重等暴政的表現,比起直接問學生“暴政的表現有哪些?”,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由此可見,精心設計的提問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把握好提問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生求知心理的效果。課中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時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產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利于觸發學生的思維共鳴。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例2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課堂小結
師:學完了這一課,大家說說本課的課題“秦王掃六合”是什么意思呢?
生:秦王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師:“秦王掃六合”后,是如何來鞏固統一的?
生: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北修長城開發南疆……
師:嗯,我們可以把這些措施概括為五個方面:政治、文化、經濟、思想、軍事。那么“秦王掃六合”對我國歷史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生:滅掉了六國,使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實行的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師:秦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但是如此顯赫的秦朝僅僅存在了14年就滅亡了,這是為何呢?我們下節課繼續來學習。
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 難易適度,面向全體學生
提問的難易要適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問前教師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學生實際,掌握好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來,也不能是簡單地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提問難度應控制在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解答。難度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鋪墊性問題。在提問中,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對于學習較弱的,多提一些簡單、容易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學習動力。對一般難度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習不太理想的同學先回答,然后其他同學補充,以便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防止只提問好學生,這樣會打擊一般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
例3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第一子目“戰爭的爆發”
師:美國南北戰爭,顧名思義,就是南方和北方的戰爭。當時的南方和北方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
生:南北方的經濟制度不同。
師:嗯,怎么不同的?
生:南方是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工業。
師:經濟制度不同為什么就會發生戰爭?也就是說這兩種制度的矛盾在哪?
生:種植園經濟需要大量黑人奴隸進行勞動,而北方資產主義經濟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矛盾在于勞動力問題。
師: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南方想要保留黑人奴隸,北方想廢除奴隸制。
生:我覺得矛盾在于奴隸制。
師:很好,但還不夠精確。
生:奴隸制保留還是廢除。
師:嗯,那就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這一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直接提問學生不一定能回答出來,所以我先通過提問讓學生了解南北方的經濟制度,然后找出兩種制度的矛盾所在,進而得出最終的根本原因。通過設計鋪墊性問題,讓學生可以沿著階梯一步步地解決終極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探究,而且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
總之,沒有提問的課是毫無生氣的一堂課,提問缺乏藝術性同樣是失敗的一堂課。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抓住關鍵點設疑,把握好度,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徐玲玲,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旭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