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德育教育是中職教育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這不僅關乎學生知識技能和個人素養方面的培養,而且對于未來步入社會、從事就業崗位、做好本職工作都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語文學科具備滲透為人處世教育的優勢和條件,對于中職語文教學進行人文、德育的滲透進行思考研究,是我們中職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中職語文;為人處世教育;滲透策略
一、 引言
世界著名人際關系學、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我們每個人能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其中僅有15%依靠自身的知識技能,85%來自為人處世的能力和技巧?!睘槿颂幨赖乃仞B所依賴的最基本條件是具備靈活、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鑒于此,我國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大綱中指出了語文教學必須體現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明確就業的導向指引,樹立服務社會的宗旨,將為人處世教育滲透至語文課教學中,這樣既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還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和為人處世技巧的養成,以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多重需要。
二、 中職語文教學中為人處世教育滲透的重要性
(一) 學生提升自身素養的必然選擇
職業規劃發展是人生中長期的、持久的、延續的重要過程,這就需要新時代的中職生不僅具有扎實的知識技能基礎,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為人處世技巧、寬闊的閱讀視野、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
只有做到為人處世教育與學科技能教育的相互滲透,才能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確保更和諧地融入社會中。
(二) 中職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
中職學校肩負著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則是中職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這與我國經濟發展、政治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中職教育必須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基礎,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科學發展觀,滲透為人處世教育的策略,培養學生如何為人、如何處理事務、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使學生們都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合格接班人。
(三) 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社會發展不僅需要人才具備最基本的知識技能,而且需要有為人處世的能力技巧。市場經濟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價值,德育、人文精神的培養是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相吻合的,這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人處世教育的滲透,能培養學生正確認知世界、理性處理事務的能力,對于形成社會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中職語文教學中為人處世教育滲透的具體策略
(一) 賦予情感的朗讀練習,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朗讀練習,是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大聲地、賦予感情色彩的朗讀,學生們怯懦膽小、不敢發言的缺點會得到改善,大膽發言、敢于開口說話的素養得到了提升。有效的朗讀練習,學生們也會下意識地采用朗讀的技巧,注意自身語氣的輕重、音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等,并且能逐漸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體會到人物情感的變化??鬃釉岢雠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強調人的修身要從學詩開始,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實施教育。因此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多推薦一些具有時代感和積極向上的優秀作品讓學生進行朗讀,樹立他們正確的三觀。
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課時,教師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伴著背景音樂的陪襯,要求學生們進行文章的朗誦,其中康橋在湖水、金柳等元素的映襯下,充分彰顯了作者依依不舍的眷戀情懷。學生們在吟誦、朗讀的過程中,進入到課文的唯美意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發生了強烈的碰撞,產生了心靈的共鳴。
再如讓學生誦讀《師說》《論語》《勸學》等名篇教導學生尊師好學,誦讀《夢游天姥吟留別》《過零丁洋》《獄中題壁》感受不懼權貴的氣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塑造學生文化品格。
(二) 挖掘文本德育內容,培養記憶、拓展的能力
語文課本是教學所依賴和借鑒的基本教材,教師實施為人處世教育時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和自創故事的手段,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理解記憶,一方面將課文中蘊含的人文教育有關內容挖掘出來,以加深學生對于文化、德育方面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過故人莊》中,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以視頻、動畫播放的形式將整個文本演繹出來,在動畫及文本朗讀播放完之后,要求學生自己將這篇課文進行再度創新和編造,這個過程讓學生再次鞏固了文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體會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繼而形成內心的人文精神,培養了理解記憶和思維拓展的能力,對于為人處世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再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藺相如能到關到送到秦國的和氏璧完好無好無缺的送回趙國,趙王為什么在強敵面前沒有受辱,廉頗“肉袒負荊”的行為是否值得我們學習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為人的標準,達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
(三) 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語言交際的習慣
閱讀其實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對于學生要求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心得,并通過小組探討合作的形式,一起交流探討疑點難點問題……這樣學生內心對于課文動情的景象產生感情傾向,形成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體驗,為以后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學習散文“荷塘月色”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先默讀、通讀全文,然后用簡短、精煉的語句描繪出幽靜而美好的畫面,最后,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分角色表演和朗讀,經過幾次的對話朗讀,由學生們公開選出角色扮演和口語朗讀最好的那位同學,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學生們在對話表演的過程中,潛意識受到正規語言的同化渲染,學生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培養提升,逐漸養成了口語交際的良好習慣。
再如在學習《岳陽樓記》《山居秋暝》《師說》等文章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范讀,然后再要求學生從語言、語氣、句讀、異讀等方面注意誦讀技巧,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之美,體會我國經典文化的魅力同時受到為人處世的教育,并讓學生通過閱讀激產生閱讀興趣。
(四) 通過寫作任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寫作不僅能映射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高低,還能折射出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語言表達、語句組織和思維組織等綜合語文素養。教師應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寫作教學任務中,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文字編寫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與熱愛,促進了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將學生的主體化地位歸還給學生,不僅是單純意義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教會學生掌握寫作的一套技巧,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學習《背影》《慈母呤》,讓學生感受文本中父親的背影、父子的對話,映射出父親對于兒子不舍、擔憂的心境,以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偉大母愛。引導學生要學會用心去愛親人、朋友,并布置了寫作任務,可以寫父愛、母愛和其他親人的愛,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逐漸領悟到父母偉大的愛,以及學會承擔家庭的一些責任。
四、 結語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中為人處世教育的滲透,不僅能強化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提升,而且對于傳統文化“為人處世”之道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領悟,這對于他們日后步入社會、職場起到了積極的指引作用。只要將為人處世教育一直緊抓不放,必將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人格魅力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玉鮮.新課改理念下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2(4):24-25.
[2]李英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儒家處世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8):47-49.
[3]戴步云.德育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園,2015(19):80-81.
作者簡介:黃藝玲,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工商旅游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