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璞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漸漸被網絡包圍而改變。學習方式也是其中一環。社交媒體因其互動交流的方式活躍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文化在其間得以傳播,為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建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因此,對于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形成的微載體的探討有利于發覺微載體模式的優點,利于微載體模式的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微載體
1.前言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的發展,“互聯網+”的概念被提出?!盎ヂ摼W+”不僅以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方式出現,也改變和影響了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建立起很多優秀的傳統教育模式、教育載體和教育思維。[5] 將互聯網新技術與傳統模式結合起來,正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新模式。而微載體就是這一新模式。新模式勢必會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鮮血液。對于新模式的內涵、作用以及建設的探討,有利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發展。
2.“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內涵
“微載體是為文化的衍生品,指的是微博、微信、微課等相關網絡的文化傳播模式”[1]。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正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這些互聯網傳播方式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微載體的互動性,傳播信息的及時性等,一方面,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個性化奠定了基礎,有效的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新型的學習方式。同時,微載體作為微文化傳播的平臺,也更容易被廣大的高校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網絡大量冗雜的信息,讓人眼花繚亂,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分心,分散注意力,偏離學習主題等這些負面影響。[4]因此,學校應明確學生個人發展所需,掌握學生對文化特征的需求,以微載體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原則,發揮微載體的優點,讓微載體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作用
3.1 促進教育主體個性化
現今高校學生已經成為數字化時代網民群體的主要代表,他們不僅是使用者也是體驗者。思想政治教育以微文化傳播為載體,可以給高校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其無界化、即時化、個性化、生活化的特點符合大學生求新、求異、求變的特點”[2],通過互動性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在微載體上展示自我,發表自我的思想感受與人進行交流,不受傳統教育體系的拘束,碰撞出新的火花。因此,微載體在順應大學生交流溝通習慣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展示出不同人的不同人格魅力,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打下基礎。
3.2 實現教育內容多元化以及傳遞即時化
微載體,在傳播方面,擁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如微信、微博、微公益、微課等。多樣性的平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性的平臺的同時,也促使著教育內容發展多樣性來適應平臺的使用,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多元化發展。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設備技術水平的提高,衍生出了諸如微博、微信等年輕人常用的社交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內容創新的平臺。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所處平臺各有差異,為實現教育內容的有效傳遞,也促使著教育內容多元化發展。
其次,微載體的多種平臺的即時性,也為實現教育內容的即時性提供了幫助。借助互聯網在移動設備上的發展,微信、微博等平臺在移動設備上的拓展,可以使人們隨時隨地接受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還可以進行遠程傳輸。這些微載體的優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了即時化的平臺,在方便學生們隨時隨地學習的同時,也為遠程教學以及交流提供了可能,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即時性。
3.3 促進學習方式交互化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然而,高校思想學生思想政治微載體打破了這樣的模式,促進了學習方式的交互化。如前文所述,“互聯網+”背景下的微載體,擁有互動性。互動性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這就使得學生可以在不避諱老師的主導性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其次,互動性還增加了老師實現“一對一”以及“一對多”的教學可能性,促進了學習方式的交互化。與此同時,微載體的即時性,也為學生們提供了隨時隨地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的可能性。
4.“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建設
4.1 堅持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結合
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時,創新必不可少?!坝捎诨ヂ摼W的普及,學生普遍在課上玩手機、睡覺,課余時間打游戲、追劇”[1] 因此,教師應該在使用微載體的過程中認識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微載體創新性地結合在一起,切中要點,避免偏激,有效傳播教學內容。[3] 讓師生之間交流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想政治知識。
4.2 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
微載體的形式多種多樣,然而并不是每一種微載體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有適當的選擇。如微信、微博這些學生普遍喜歡用且使用頻率高的微載體,應予以重視,并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微信、微博的特性結合,建立起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與此同時,應及時調查學生對于微載體的喜愛程度,了解學生喜愛的平臺,及時調整教育微載體所在的平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3 科學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
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應在微載體上反復被強化,進行科學地控制。由于互聯網對學生還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同時,應考慮到高校學生的心理和未來的發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學校也應多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建立一個反饋平臺,及時發布學校動態以及學生信息,增加互信和了解,促進學校全面發展。[1]
5.結束語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建設存在著一些問題。然而,在合理地、科學地、創新地建設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其促進教育主體個性化,教學內容多元化、即時化,促進學習方式交互化的作用,引導高校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想政治內容,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肖瑋,“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黨史博采,2016,06.
[2]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市放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
[3]劉靜,試論“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J],現代職業教育,2016,10.
[4]劉燕然,孟凡鶴,“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初探[J],好家長,2017,10.
[5]趙黃,互聯網 + 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索[J],知音勵志,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