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萍
摘要: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發展,電視逐漸占領了孩子們的生活,而閱讀正慢慢走向貧瘠。面對電視這一強敵,唯有化靜為動,通過大聲為孩子讀書、選擇新奇的書名、討論書中有趣的情節等方式,才能把閱讀之漠綠化。
關鍵詞:閱讀;化靜為動;朗讀;書目;故事情節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的確,閱讀是重要的,它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也是精神成長、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1]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網絡以及電視節目的不斷發展,電視逐漸占據了孩子們的生活。面對一疊書本,孩子們是一臉的恐懼與厭惡;而面對一臺電視,即使是廣告,他們也是一臉的激動與興奮。這時,我們的擔憂出現了。當閱讀遇上了強敵,當閱讀陷入了沙漠漸漸消失時,我們如何引誘孩子們在茫茫沙漠尋求閱讀之源,讓他們愛上閱讀。
其實,書本與電視對于孩子們的吸引力完全不同在于這兩者在呈現故事情節時的方式不同。電視以動態畫面展示故事,而書本以靜態文字呈現故事。對于以形象思維占主導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可想而知,他們更傾向于電視。因為,他們不知道靜態文字背后的魔力。那么,我們如何化靜為動,讓孩子們體會文字的神奇,感受書本的魅力?下面提出幾點對策:
一、大聲為孩子讀書
低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排斥抽象的文字,喜歡聲情并茂的朗讀,而書本的呈現方式是靜態的文字,所以我們需要大聲地為孩子朗讀,化靜態的文字為動態的聲音。而這種朗讀是聲情并茂的、刺激有趣的,還是持續的。只有這樣的朗讀才能穩固孩子對聽故事的興趣,會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上文字描述的故事與畫面。[2]當有一天不再有人為他們朗讀時,他們會因為興趣和渴望自發的閱讀。
我現在教的是二年級,我正努力的為我的孩子們大聲朗讀,現在孩子們覺得最輕松快樂的時光就是他們聽故事的時候。每當上課鈴一響,孩子們就急著問我:“老師,今天讀故事嗎?”如果我拒絕朗讀,孩子們就會發出一聲聲的嘆息、露出一臉的失望。這就是朗讀的魅力。為孩子大聲的朗讀,就像夜雨一般潤物細無聲地把孩子們領向了閱讀的天堂。
二、選擇新奇的書目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一個好的題目,于千篇一律的文章里,首先吸引你的往往是題目的新奇獨特。書本也如此,我們愿意去閱讀一本書,很大原因是書名吸引了我們。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為孩子選擇新奇有趣的書目,通過書名引誘孩子們閱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如《沒頭腦和不高興》、《是誰嗯嗯在我頭上》、《晴天有時下豬》,這些書名對孩子們有極大的誘惑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孩子們對書名產生了興趣,就等于一只腳已經踏入了這本書的樂園,而帶著興趣的閱讀是最有意義的、最輕松愉悅的閱讀。前不久我向我的孩子們推薦了《沒頭腦與不高興》這本書,當他們一聽到書名的時候,整個教室陷入哄堂大笑中,我知道,他們被吸引了。沒過幾天,我就看到很多孩子捧著這本書有滋有味地在閱讀,還不時地跟我說:“老師,這本書太有趣了。”
三、討論有趣的故事情節
討論書中描寫的有趣的故事情節,這也是化靜為動。這里分為閱讀前的討論和閱讀后的討論:
(一)閱讀前討論
我們閱讀時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該看什么書呢?除了書名的吸引,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別人的推薦。閱讀前討論有趣的故事情節其實也是在推薦,只不過這種推薦帶了一點點“引誘”的成分。如果孩子們在未閱讀前就已經感受到了這本書的趣味,他們又怎么會對這本書不感興趣呢?如《沒頭腦和不高興》這本書,閱讀前出示書中關于“沒頭腦蓋高樓”的小片段,讓孩子們閱讀和討論。書中的沒頭腦蓋了一棟999層的高樓,蓋完才知道沒有設計電梯,導致一大群動物們只能帶著干糧和水爬了一個多月才到達頂樓。這樣的情節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誘惑,他們瞬間對“沒頭腦”這個人物產生了興趣,有了興趣,閱讀這本書就水到渠成了。
(二)閱讀后討論
都已經讀完了,為什么還要討論呢?的確,相對于讀完的書來說是已經讀完了,可是對于未讀的書呢?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后做的事情是把書本默默地放回到書架或某一個角落,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本書只是一個不留足跡的過客。而閱讀后的討論恰恰讓看過的書在孩子們心中停留。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過討論,孩子們才能了解到與自己不一樣的哈姆雷特。然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與別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在與別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時,他們才真正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收獲了閱讀的成就。隨之而來的是對閱讀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當默默無聞的孩子聽著別的孩子侃侃而談時,他們的內心受到沖擊,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如此,而要練就這一本領,方法很簡單,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此時的沖擊力便化為閱讀的動力。
我在班級組織孩子們分享自己看過的書時,每當一個孩子分享完之后,我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接二連三地浮現,“我也要買這本書來看”,聽到這樣的聲音,我知道,這次討論成功了。
總之,閱讀已無法用簡單的兩個字“重要”來描述,然而在閱讀逐漸走向貧瘠時,我們唯有創造一切條件才能把閱讀之漠綠化。
參考文獻:
[1]談蘇娟.素質教育論壇.2011年第9期(總162期):114
[2]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