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瑞鮮
摘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利于教學的、和諧寬松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可節省大量時間,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興趣;小學數學;抽象性;思維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能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信息技術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從內心深處樂學數學。利用信息技術實施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插上學習數學的翅膀,促使“教”與“學”雙向良性發展。
一、 利用多媒體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恰當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去學習。如我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運用多媒體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在風景如畫的花果山,猴王在為小猴分桃子。第一次,猴王準備把6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小猴不滿意,嫌太少。第二次,猴王說:“把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個小猴。”小猴聽了還是不滿意。第三次,猴王說:“那好,給你們6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只小猴,怎么樣?”這時小猴高興的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結束了,屏幕上出現了“你認為猴王和小猴誰聰明?為小猴感到高興的同學請鼓鼓掌”,可是沒有一個同學鼓掌。老師因勢利導,問:“你們為什么不鼓掌?有什么想法嗎?”由此抓住時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商不變的性質,揭示課題。新穎有趣的新課引入,喚起了全體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課件中畫面和語言有機的結合,突出了數學問題情境的主體要件——數學問題,點燃了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多媒體化靜態為動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指的正是“興趣”。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活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找角、摸角、折角、畫角、玩角五個環節,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其中在畫角這一環節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不示范畫角的步驟,而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先出示一點,接著點閃爍幾下,出示“頂點”兩字,然后動畫演示兩條邊的畫法,邊再閃爍兩下,出示“邊”,這樣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礎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圖形。接下來,再讓學生自己畫一個好看的角,利用多媒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利用多媒體啟動思維探究,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教師在計算機上設計演示過程,讓學生根據所遇問題自主選擇所需要的演示過程,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相遇問題”。這類應用題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還要會應用他們之間的關系解題。有些學生較容易掌握這類應用題的實質,而有些學生卻對運動中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掌握起來有點困難,很勉強、很難理解。針對這一情況,我將課堂內容設計成靈活性的,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選擇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教學完例題后,完全弄懂了的學生,就可以直接點擊“課堂練習”,進行繼續深層次的學習,要是還沒有完全明白相遇問題的實質,可以直接點擊我事先設計好的動畫——模擬兩人相對行走的動態圖像,把兩個同學在做相向勻速運動過程中“每分鐘”所經過的路線留下痕跡,并用不同顏色的線段來顯示兩人每分鐘一共行的米數,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的從觀察中理解了求兩人相距的路程的數量關系,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多樣練習,以興趣促使學生學習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技能的重要手段。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應用電教媒體。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可節省大量時間,增加練習密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習的內容,練習的坡度,電教媒體立即反饋的功能可以使學生及時知道學習的結果,肯定正確的方法,糾正錯誤的思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在多樣的練習形式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游戲:“數數接龍游戲”,在屏幕上又一次出現數字娃娃。“我們學會了這些數,那么數字娃娃說要一個一個數,你們一個一個接著往下數,從35數到42。”同學們數得很認真,數得也不錯. 正確的獎給一顆星,學生興趣非常濃,一個個爭著舉手要說。這時,我也很激動說:“再從88數到老大哥100。”讓他們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這樣設計,既完成前后呼應的教學過程,又達到了快樂教學的目的。
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最能體現“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效,盡管更多的時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當我們學會了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更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給學生學習數學插上翅膀,最終使學生快樂地暢游數學海洋。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讀解》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