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燦 朱海濤 郭湯林
摘 要: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和發展一直是各地教育建設的重要工作和評價指標,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機制。信息的擴大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受人的要素、基礎設施以及軟件資源等影響,因此在當代義務教育的發展中,對教育信息化的形勢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推動教育的優質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微課;數字資源;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1.教學的多樣化
近年來,以視頻為主要載體的教學形式“微課”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有別于一般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半結構化而主題卻又突出的教學。微課視頻短小精悍,一般5~8分鐘,最長不超過十分鐘,這幾分鐘內卻呈現出一種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的真實情境,使得學生在這種具體的情境中達到一個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從而快速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專業發展。此外,以視頻為媒介的教學,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這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在教學實施案例中,“翻轉課堂”也成為目前中外教育家共同努力開發的一種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中,傳統的教學形式發生了轉變。知識傳授這一過程本來是在課堂上完成,而翻轉課堂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把這一過程放在了課后,知識的內化在課堂上經過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共同完成。隨著這種過程的顛倒,課堂學習的環節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習活動,一起交流經驗,匯報學習成果,這一切都是翻轉課堂給教學帶來的變化。
2.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
教育信息化也轉變了評價體制。在信息化的評價模式中,評價由專家、學者、教師以及學生自己完成,它不僅注重對學習成果的評價,還通過建立學生學習檔案,以記錄袋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跟蹤,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同時,學生成員之間還能互動,把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小組評價結合起來。
3.教育資源的擴大
為了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國教育部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了關于優質教育的信息惠民計劃。有國家教育資源“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公共平臺,在地方上,江蘇省也建立了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徐州的彭城課堂、泰州的泰微課等。此外,超星教學平臺、滬江網校以及經過翻譯引進的慕課學習平臺等都為教育資源的擴大提供了基礎,此類教學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內容,而且它展示優秀獲獎作品,為教師交流與應用形成了生成性的資源,推動教育資源與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用資源,課課有案例”的一種教學資源。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必然依附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的主體結構。在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上,我國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信息化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義務教育。
1.發展的方向
教育信息資源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以2003年、2008年為分界線,經歷了建設教學素材庫、建設研究性學習和專題學習的網站、豐富和發展網絡教學資源這三個階段。在教育部門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朝著更加完善、科學的方向發展,國際上教育信息化也涌現出了很多的新技術,比如機器人更加自動化,3D打印技術應用越來越廣,虛擬世界中的VR技術潛藏“真實課堂”,大數據環境下的云計算速度越來越快,學習分析技術的規模不斷擴展,等等。
2.發展的優勢
教育信息化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能否滿足用戶的使用是值得注意的,在我國有幾億的學生和教師以及在職學習者,他們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想出新奇的創造性切入點,這是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的一個優質資源。
現在網絡上免費而簡便的網絡工具越來越多,創造和諧的網絡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給予幫助,在他們的社會交流、職業發展和其他活動中提供支持尤為重要。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大環境一直在呼吁建設和諧、文明的網絡環境,繼承發展優秀的民族文化,實施網絡監控和管理,此類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發展與要求都給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
對于人力資源的政策,我國重視職業教育信息化,把師范類專業教育與教育技術融合起來,即不僅僅重視信息技術教育,而且重視師資質量的提升。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加強教師職前職后信息能力的培訓,錄制情感豐富、形象生動的教學視頻,使教師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學習指導、時間安排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發展的瓶頸及對策
教育信息資源在部分地方的利用率低下、效益不高,這制約了我國基礎教育在信息化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分析資源利用率低下的問題,采取相應對策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要突破傳統的課程開發模式。很多課程只是形式改變了,但其核心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模式里,一部分學校參賽的課程還是片段課、公開課、精品課,只是在時間上縮短了,實質并沒有改變,以課堂講授式為主,不能突顯資源主題和特色,實用性不高。許多資源一旦建成就很少更新和進行優化,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教師和學生在經驗、理解、問題、疑惑方面的信息在不斷變化,其本身也就構成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奧蘇泊爾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要求關注學生本身的知識經驗,所以要突破以往的課程開發模式,實施新穎的創造。
其次,從發展歷程來看,教育信息化離不開硬件設施的建設,在硬件設施的建設方面,總體是以網絡建設為中心。健全的教育平臺是教育資源能夠共享的基礎和保障,這個平臺支撐了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所以對網速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學校的信息接入方式主要有撥號、ADSL、光纖、無線的接入,這些接入方式也影響了帶寬,應盡量使農村的帶寬達到2M,城鎮的帶寬達到4M,這樣才能基本建成在學校中,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
最后,為實現教育信息化,我們不僅僅要從客觀方面入手,對學生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信息化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覺性也是一個關鍵點。為了防止學生通過這些網絡工具做玩游戲、聊天這類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在實際課堂和家庭教育中,教師和家長應共同協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家校的合作努力,這樣才能實現信息教育的最優化。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豐富和相關學者的研究不斷深化,我們可以看到義務教育下的當代教育在信息化的方面發生了令人贊嘆的變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教育信息化一定能夠有更多的應用,有更好的前景。
[1]焦建利,賈義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觀政策與戰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1):25-32.
[2]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