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手機等終端的廣泛應用,已經讓互網絡成為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重要部分,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戰。鑒于新媒體語境下信息資源開發與傳播的簡潔、精煉、通俗、可讀性特點,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課程資源從“宏大敘事”轉向多元化信息互動機制中,尤其是在整合高校校園網絡資源,推進新媒體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協同傳播,以滿足對高校大學生全天候實時信息推送要求,搶占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思政教育資源;互動傳播
一、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的特征
一是匿名性。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用戶,可以通過ID來參與到新媒體信息傳播機制中,將自己真實的身份隱匿起來。如一些用戶以匿名方式發布信息,而不去承擔因信息發布失真所帶來的信息責任,在大學生群體中同樣也會出現,以片面的認知或從自身的某種感受中來發布缺失信息真實性的判斷、推論或見解、觀點,隨意發聲、任意轉發,甚至危害互聯網信息環境。
二是互動性。在新媒體語境下,每一個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傳播者,更是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說,參與媒介信息傳播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與其他傳播者、受眾體之間進行信息交互。如在即時通訊的QQ群里,信息傳播更加徹底,更加廣泛,大學生也樂于從中獲取信息資訊,參與到互動交流中。不過,在信息互動傳播中,也會出現有失偏頗的言論、思想、認識、觀點等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新媒體語境下所賦予網民的話語自由權,讓一些大學生失去應有的理性與責任意識,也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
三是快捷性。快捷在新媒體信息傳播中最具特色,互聯網技術的革新與發展,讓信息傳播可以實時、全速、全域呈現。如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Ipad等終端快速獲取網絡各類信息。同樣,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更應該從信息的掌握、分析、決策、反應中來“出奇制勝”。顯然,當前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對高校思政工作傳統教育方式的滯后性帶來挑戰。
四是個性化。互聯網讓每一個個體得以展示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新媒體語境下個性化特征,也讓大學生獲得了自我個性的張揚。但對于廣大大學生而言,因缺失應有的認知、理解和分辨力,其思維及主張難免不成熟。如一些大學生從眾盲從心理較為突出,可能對一些信息缺失正確的辨識,可能做出有違成長、成才目標的錯誤行為。
二、新媒體語境下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將思政教育工作由傳統的單一性轉向信息聚合性。過去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立足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傳播,以課堂講授和實例探析為主。而新媒體語境下所呈現的信息聚合性特征,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第一時間挖掘和整合熱點新聞和時事政治,將這些鮮活的資訊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來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二是將思政教育方式由傳統的封閉性轉向開放性。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式,要走出傳統封閉的育人模式,以開放的心態來拓寬新媒體思政教育途徑,更好的提升思政教育效能。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上,要選擇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以新媒體傳播渠道為載體,激發大學生的思政學習熱情,滲透思政理念,最大化的發揮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信息傳播中的優勢,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性、開放性局面的形成。
三、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信息化開發與傳播路徑
(1)開發基于新媒體的開放性思政教育課程資源
所謂在線式開放性課程(Open online course),就是依托現有網絡技術平臺,組織開發的以滿足公眾教育需求的公益性網絡課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在線式開放課程教育模式的融合,將思政教育內容在組織形式上,遵循“以生為主,以學為主”的創編理念,形成基于“問題式”教學邏輯的“線上”與“線下”學習平臺。在這些以音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中,學生可以從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生自主性上來接受信息的多維化,滿足新媒體語境下信息載體的多樣化特征,也讓學生能夠從演繹式推理和集錦式歸納中掌握多種思維方法,把握思政教育課程的理論邏輯與基本原理,通過細節把握和交流互動來達成理論貫通性、全面性、系統性,增進對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的融合,解決好大學生群體應有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問題,從而堅定正確的理想,保持積極的信念,理性的看待和秉持對科學理論的認知與踐行能力。
(2)整合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教育微媒體資源
微媒體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也是現代網絡技術、通訊技術與智能終端實現網絡化信息傳播的媒介形態。同樣,這些微媒體資源,因其多元化、平民化、公平化的輿論環境,能夠形成強有力的輿論監督與反饋效應,尤其是在去中心化傳播途徑中,集中了全體參與者的智慧,增進了信息的交流頻度與深度。同樣,遵循新媒體語境下媒介傳播的規律,講究“內容為王”的編制原則,積極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信息負責人的“采、編、播、發”職業素養,突出真實性、合規性、有效性特色,以簡潔明快、短小精悍的文風,來樹立和塑造高校校園思政新風。
(3)創建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虛擬社區專題資源
虛擬網絡社區不能局限于校園,要將校園虛擬網絡社區與校外資源平臺協同起來,打造社會化網絡虛擬社區環境。依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網絡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要求,建議引入“實名制”模式,明確網絡虛擬社區與現實社會生活的關系,推進網絡文明,引導廣大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如在網絡道德行為上,要做到應有的自律意識,不傷害他人、不傳播隱私、不鼓吹違法行為、不侵犯知識產權,自覺遵守我國法律法規及社會規范、職業道德和網絡秩序。同時,對于基于網絡虛擬社區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要從法律上給予追究。因此,從凈化高校虛擬社區環境上,倡導網絡正義、誠信、同情、自律等規范,積極整合優秀傳統道德倫理教育資源,借助于網絡虛擬社區來增進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大局意識、家國意識,促進大學生思政品德和文明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信息化開發與傳播,要充分認識微媒體是一把雙刃劍,要立足高校思政教育目標,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廣播、手機報等平臺,組建校園意見領袖團隊,及時發布正面信息,把握好主流思想的傳播,快速回應負面信息,推動正能量信息的傳播。同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著力利用微媒體,以師生QQ群、微信群、論壇等平臺,拓寬師生互動交流渠道,以新媒體為陣地,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著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孫婷.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的構建[J].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19(03):98-99+97.
[2]王天琪.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論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1-65.
作者簡介:陳濤(1980.11),男,漢族,安徽桐城人,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校團委書記,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研究。
項目基金:
安徽省2016年度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線上線下的融合研究》(2016jyxm1043);安徽2015年省質量工程項目《吟嘯徐行、最美書聲—桐城吟誦的生態采錄與教學推廣研究》(2015jyxm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