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斯琪
摘要: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作為與制造業最為關系密切的高職教育,新的一輪工業革命,對職業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層次要求更高。因此,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就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質量評價體系,它不僅包括政府評價制度、高校自我評價制度,還應該包括社會評價制度。本文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與社會評價機制的邏輯關聯。并針對當前高職社會評價存在社會評價趨于行政化、缺乏科學排名、人才質量與需求不符問題,提出政府簡政放權、完善評價指標、建立信息公示平臺的對策。
關鍵詞:社會評價;中國制造2025;高職院校
一、“中國制造2025”與完善高職社會評價機制的邏輯關聯
(一)“中國制造2025”及高職教育的社會評價機制的內涵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政策的出臺,引發了海外制造業專家和媒體的持續關注。“中國制造2025”專注于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并提出明確的建議“加快對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技術人員的培訓。營造創業創新氛圍,打造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制造人才隊伍。”[1]高職社會評價是指與政府有關的高職院校外部環境中的各種非政府組織,團體或個人。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判斷高職教育的價值。在新形勢下,為保證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必須建立完整的質量評估體系。
(二)“中國制造2025”與完善高職社會評價機制的邏輯關聯
1.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職業教育應發揮新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現代經濟體制,加快建設強大的制造業國家。而職業教育就是培養這些產業的主體。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適應新時期經濟現代化的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為“中國制造2025”服務。要努力解決貧困問題,實施“職業教育與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打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能力合作,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和企業“走出去”[2]。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力,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
2.人才是發展的驅動力
人是所有創意活動的主體。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每一次制造業的變革,無不是人類創新的結果。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實踐,所以生產第一線上人員的素養對于制造業創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職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創新的專業性人才[3]。此外,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使得產品之間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各個公司在個性化、定制化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設計質量本質上是人的理念問題,所以必須培養出一批具有先進設計理念的專業性人才[4]。
3.建立社會評價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高校自主收集和整理畢業生,高水平實習單位和社會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意見。深入分析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質量需求和不足,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體系設置[5]。從而建立起社會評價機制。這對于確保人員培訓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加強人才培養,還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監督。在學校自身組織的社會評價工作中,學校與社會成為評價過程中的互動主體,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了學校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二、目前高職社會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評價趨于行政化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以政府評價為主導。但是,政府評估并不代表大多數公眾的利益。高職院校發展的特殊性難以引起重視,導致現行評估體系缺乏合理性[6]。此外,它代表了政府的利益,突出了政府自身的價值取向需求,考核周期長,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缺乏科學排名
縱觀普通本科院校,都要比較權威的排名公布,但相比之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程度的逐漸加深,高職院校不能及時向社會公布自己的信息,導致高職院校排名不具權威性。并且排名不夠完整,仍有部分院校信息缺失。因此,公眾迫切希望采取更加科學,公開和透明的方法。如通過高職院校的排名對高職院校有充分的了解。
(三)人才質量與需求不符
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雇主對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職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溝通能力較低。當前政府評價制度所主導的教育評價制度對高職人才的培養產生了阻礙,不利于高職院校的特色發展。政府多年來對高職院校的評價,在過去一段時間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職辦學質量,但也只能保障高職教育發展的最低水平和標準[7]。
三、改善高職社會評價機制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府簡政放權,社會組織負責評價
政府權力的簡政放權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將權利回歸下放至市場和社會,可以增強教育活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只有打破現有政府利益格局,實施簡政放權,把高職教育的評價權交與社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教育評估的規范化管理,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8].社會組織負責評價,可以有效地規避政府評價的缺陷,更能從社會主體利益訴求出發,使高職教育更能為市場和人民大眾服務。
(二)完善評估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高職教育評估體系的構建必須符合高職教育發展規律。在制定考核指標權重時,應增加職業教育專業人員的比例。同時應不斷創新高職評價方法,將大數據,互聯網+運用到高職院校的評價方法中,建立反饋機制,促進高職院校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高職教育評估制度的建設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同時,必須進行戰略思考和規劃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評估要順應市場需求,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三)建立信息公示平臺,發布高等職業教育科學排名
排行是高等教育系統透明化的工具,健全高職教育公平透明制度,將教育公平透明納入高職績效考核體系,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今人們的迫切期望。建立高職教育公共信息網絡平臺,能夠動態地反映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律,減少高等職業教育信息不對稱的發生。切實提高網絡媒體排名現狀,提升公眾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鼓勵社會關注高職教育。從根本上講,教育的透明度的實現,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將實現。
參考文獻:
[1]陳玉琨.論高等教育評價的中介機構.[J]中國高等教育評價,1998,(2):8-12
[2]姬興華.對高職院校評估指標體系的認識和思考[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1-4.
[3]楊紅荃,黃雅茹.高等職業教育評價制度的反思與構想[J].職教論壇,2016(25):40-44.
[4]黃雅茹.我國高職院校社會評價制度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7.
[5]姚愛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6.
[6]韓繼紅.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多元社會評價機制探析[J].職業技術育,2011,32(10):30-33.
[7]朱雄才,劉魯平.高職教育社會評價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6(16):69-72.
[8]陳博.高職教育社會評價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03):12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