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申軍
摘要:使用祖國當做教學的切入點,讓其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使用教材當做依據,使用我國不同時代的英雄人物當做教學的例子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培養,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其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在目前剛進行新課改的使其,教育部通過對課程中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很多的要求[1]。其構成了“三維”的新課程目標。在其中重要的實施課程的組成部分即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歷史的教學內容在對學生的價值觀與愛國理念的培養中有著十分重要的責任。比如:對歷史教學的利用,能夠充分的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培養,中國的歷史始終在情感中在一條主線中貫徹,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百年中國人民的希冀。在目前的行駛中,中華民族的復興帶來了許多的機遇與挑戰。歷史教師需要使學生有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 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和其他的高中課程相比較,歷史課程在對學生的愛國情感的培養中有很大的優勢,將歷史教訓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充分的挖掘,對于學生的愛國教育有利。歸納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內涵,能夠得到:愛國主義能夠分成三種類型,中性、顯性、隱形,其致力于發展祖國中的科學研究,豐富文化生活,建立新的制度等的愛國主義教材的性質為顯性的,默默地為了國家的發展而奉獻的群眾的事跡、思想家的理論等的愛國素材為隱形的,歷史遺跡、事件、圖片等為中性的素材[2]。通過挖掘歷史中的愛國主義的素材,針對性的對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增強實效性。
二、在歷史遺跡中感受歷史
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不無道理,其也是對于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的手段,歷史的含義即過去的事情,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與歷史知識,很難理解歷史中發生的事情,因此在教學中會有很多的困難,組織學生對歷史遺跡參觀能夠將此問題解決,不但對于學生對歷史理解有利,還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問題看待的意識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例如可以利用假期讓學生一同去兵馬俑、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軍爭中感受到秦國的其實,在兵馬俑的造型中體會祖先的創造力,在旅途中對祖國的壯美會有所感受,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不能夠只喊口號,還需要有實際的內容,使學生從書齋向社會中走去,對歷史文化的接觸對歷史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愛國情感。
三、角色扮演
新的教學改革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等的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會有所變化,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將學生的體驗增強,積累歷史知識。探尋歷史中的規律與本質[3]。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應用,將自我教育的功能充分的發揮。為了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培養,在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尋找有關的資料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愛國主義精神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四、明辨是非
在教學中討論問題是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的方式,其能夠對于課程的理念體現,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交流的能力與意識。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意義有利,也是對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之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與評價李鴻章,有些同學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其代替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樣的條約使得中國的領地不完整,造成人民生活困乏,導致中國變為半殖民半封建的情況[4]。有的同學卻持相反的意見,覺得李鴻章應當是功臣,通過其領導的洋務運動能夠看出,其從國外引進技術,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等,逐步展開了近代化歷程,能夠看出其愛國性。有些同學又說,李鴻章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并非個人所愿,是代替清政府而簽的,需要怪的應當是政府的落敗,而不應該把罪責加之其身上。這樣的討論能夠將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能夠有全面的觀點樹立,在對問題討論的同時,將學生的愛國情感升華。
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學生擁有愛國主義情感的工程十分的龐大并且重要。對其進行教育能夠將其思想道德不斷的提高,培養其作為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員必須的艱巨的任務。通過教學,使得學生擁有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沈煥鳳. 公民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
[2]秦東興.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愛國情感和國際意識轉變研究——以遼寧省和吉林省高中為例[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2):70-73+124.
[3]梁培疆. 高中歷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切入點選擇的實踐探索[D].廣西師范大學,2015.
[4]馬卓.淺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J].世紀橋,2007(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