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杰
摘要: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在我們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輔助,使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隨著上級部門對基礎教育硬件投入的加大,電腦和電子白板已經(jīng)全面進入課堂,這樣使得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成為現(xiàn)實,在此背景教學背景下要求每位教師能用、會用多媒體輔助自己的教學,以此提高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根據(jù)相應的文本知識,借助移動終端設備,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雖然有的老師認為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愿意嘗試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設備輔助自己的教學,但縱觀各位老師的教學過程,明顯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已不適應新形式的發(fā)展要求,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尤其對于語文教學,利用好多媒體設備,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能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下面談一談多移動終端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對難點進行突破,有效解決語文問題
多媒體技術可以直接把人想象中的畫面變成現(xiàn)實的圖片或視頻,讓人可以更好的理解,也可以把書中對于某一地方抽象的無聊的文字描寫變成現(xiàn)實可尋的東西,讓學生避免了想象缺陷等問題,也避免了老師對于某一問題描述不到位而導致的學生理解難的問題,可以說多媒體技術使老師和學生在知識上達到了交流無障礙,從而提高了教學水平。
比如,在對《白楊》這篇文章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作者借白楊贊譽了那些無私奉獻的人,贊譽了他們雖身在戈灘,卻不為艱難環(huán)境所屈服的高尚品格。但是現(xiàn)在有好多學生并不了解邊疆的環(huán)境,更不了解那時的背景,有好多同學感覺邊疆還是旅游勝地呢,甚至還有同學去那邊玩過,他們會認為有什么艱苦而言,這時我們就必須讓他們了解歷史背景了,因為背景是他們可以理解這篇文章的前提,為了讓他們客服這些問題,我想我們應該這么做:
在課前預習階段,我讓學生將相應的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課外時間,利用手機找一段專門介紹白楊樹的視頻,這樣的話學生可以通過專業(yè)的視頻以及介紹對白楊樹有一定的屬于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這樣的話對于課文本身作者的比喻,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基于學生自己的理解,我們在搭配上與課文相符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白楊,那么我們第一步對于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目的就達到了,此時學生也就明白了作者借白楊喻人的含義了。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開始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了。
因為好多同學不明白邊疆的艱苦環(huán)境,所以我們需要為他們講一些歷史問題了,比如建國之初邊疆是什么樣的,后來是怎么發(fā)展的,還有振興大西北運動等。讓他們知道今天的邊疆是多少國人付出多少努力才得來的。講解之后我們要為他們播放六十年代大西北的樣子,讓他們通過視頻了解到一些真實的歷史問題,通過視頻中那個年代的艱苦對他們心中所引起的震撼讓他們感受一下那時戈灘的艱苦,他們便會明白而且崇敬邊疆建設者。有條件的還可以為他們播放3D版的大戈灘,這樣讓他們感同身受會更助于他們理解這篇文章。
我們可以用以點概面的方法,選出若干個對話組,讓這些話可以表達本文的大意。比如我們可以選取文章中贊揚白楊的話讓學生反復的朗誦,再配上邊疆艱苦環(huán)境的圖片,讓學生慢慢的領略其中的感情,也是對之前學習的一個很好地鞏固的方法。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想每個學生的心里對白楊和邊疆建設者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了解,也會明白本文的大意。而且本文借物喻人的手法對于每一位同學來說應該都是可以明白的了。
《白楊》一課可以讓我們看出現(xiàn)代科技在教學中所占的位置,如果沒有了科技,單靠老師口述,我想應該不會有如此好的效果,首先,老師口述是講不出大漠的風沙和艱苦,再者,學生坐在教室中也感受不到那一切艱苦,縱然想象的出,但遠沒有看到或親身經(jīng)歷來得實在,科技讓我們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差別,好像親身感受般,我想這也是科技可以運用與教育最關鍵的一點。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以及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在我們對待世間萬物時,只有興趣會激發(fā)我們的學習欲望,會讓我們對一切事物有所得。”在我們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如果沒有興趣,那么我想做一切都是煎熬,這也恰好向我們證明了興趣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沒有興趣,我們也許可以學得好,但是我們必然不會精通,但是如果我們對一件事很感興趣呢,我們想過沒有,記得曾看過一個例子,張藝謀從小便對攝影很感興趣,但是家中很窮,買不起攝像機,于是他為了買攝影機曾去賣血,我想這便是興趣的力量吧。如果我們對某件事情上了心,我們會不顧一切,想方設法的去完成這個夢想,但是我們對一件事可以只停留在興趣上嗎?答案不置可否,就還拿張藝謀說吧,如果他只是感興趣我想他必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想說的是還需要悟性,但是前提是興趣罷了。對一件事情我們首先要有興趣知道,然后還需要知道它為什么是這樣,這樣我們才可以把一件事徹底的搞清楚,搞明白。比如我們要學習一篇文章《圓明園》,首先我們要對圓明園感興趣,圓明園是干什么用的啊,我們會好奇,這樣我們才會去網(wǎng)上搜索它的資料。哦!是皇家園林,我們明白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好好的它為什么會被毀滅掉啊,我們在網(wǎng)上一搜,哦!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被侵略者破壞的,這樣漸漸的我們便明白了很多問題,等到老師課堂上講的話或者同學們分享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有了知識儲備,那這樣的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這樣良性循環(huán),我們會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的。
學生借助移動終端設備不斷搜索這些問題,然后在問題的挖掘下逐步深入到課堂,對課堂展示出來的教學目標精準把握,有效提高了語文學習效率,也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從而讓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教育與科技融合成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新模式。而這一模式在現(xiàn)代教育中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它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彌補了學生和老師的交流障礙和學生思維局限性等缺陷,進一步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水平,日益為廣大師生所喜愛。
參考文獻:
[1]牟彩玉;多媒體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
[2]林生輝;語文教學要打破傳統(tǒng),優(yōu)化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學[J];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