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近代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梁啟超除了在政治、文學和史學上影響非凡,在教育領域也占據一席之地,他的家庭教育可謂是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范。在梁啟超對子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人生道路指導和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體現出四大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綜合視野,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家庭教育的生活性,家庭教育的互動交流。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給當代家庭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關鍵詞:梁啟超;家庭教育;內容;理念
梁啟超是中國教育近代化進程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論述,是“新國民”的典型代表。《梁啟超家書》一書中記錄了不少梁啟超對子女的教導與訓誡,成為了研究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在梁啟超的悉心教導下,他的子女都成長為國家各領域的棟梁,這成為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佳話。家庭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早接觸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成為家庭教育領域中的成功典范,存在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對當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選擇和教育實踐均有重要意義。
一、梁啟超教育子女的內容聚焦
梁門子女的成就分布于各個領域,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影響深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梁啟超對孩子們長期的言傳身教。梁啟超教育子女時,涉及到的教育內容全面而又恰當,并且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這些都成為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借鑒內容。
在中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梁啟超,擁有著博學的知識,長遠的見識,豐富的閱歷。他實施的家庭教育與同時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顯著的科學性和進步性。就內容上來說,梁啟超首先強調的是愛國主義,并將其作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內容,成為孩子們一路求學的目標及未來工作選擇的重要的精神陶冶。在子女的學習方法上,言傳身教,自我心得傾囊相授;在子女面對人生方向選擇之際,給予建議,但始終不會剝奪子女的決定權。他將“愛國者”、“學者”和“父親”的角色相互融合,其高度融合在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中高度地呈現了出來。
1. 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滿腔報國的志向和憂國憂民的個性特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同時,他的子女們也深受其影響,他對子女們的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具體的言行之中。在自身的生活安危處于困難之時,他仍然積極投身于國家的命運抗爭之中,與友人創辦了《清議報》,以犀利的筆尖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并積極開展救國運動,其為祖國奔波的高大形象溢于子女心中。此外,梁啟超為了培養子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還會利用每天的晚餐時間,給滿桌的孩子講愛國英雄故事 , 比如精忠報國的岳飛、投海就義的抗元英雄陸秀夫和驅除倭寇的戚繼光等。梁啟超告訴子女:“中國病太深了,癥候天天變,每變一癥,病深一度,將來能否在我們手上救活轉來,真不敢說。但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事,成敗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1]對于愛國、報效國家,梁啟超認為這都是自己分內的事,只管著去做,不用去考慮做了這樣的事情后,會不會取得成功。并且,他把這些話一次次地教導給自己的子女,給子女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塑造孩子們堅韌的性格和濃厚的民族情感上產生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侵華期間,子女們都表現出堅貞不屈的品格和崇高的愛國情懷,并且值得后人注意和敬佩的是,梁氏子女先后共有八人在國外求學,在學成后都無一例外地回到了祖國,為祖國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人生道路的指引
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他通過細心觀察子女的生活細節,了解子女們的興趣與愛好,結合自身豐富的人生經歷,常常以朋友的口吻給子女提供人生道路選擇上的建議。但是,民主性又無不滲透在他對子女的教育之中,他不會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子女身上,將他們培養成自己所設想的模式,而是尊重子女們各自的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但是,他又會以真誠的態度給予子女建議,供子女們思考。比如,次女梁思莊留學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時,就專業選擇上感到特別困惑和迷茫,這時一直在幕后密切關注女兒就學動態的梁啟超經過詳細思考后,給思莊寄去了一封建議信。信中他根據國內生物學領域的發展情況以及作為一位女性具備的特性,他認為生物學工作是“極有趣而不須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極為合宜”[2]。并且,他鼓勵思莊學成之后可以做他的助手,父女倆可以一同研究學習。思莊于異國他鄉收到來自父親的信深受感動,出于對父親的尊重,思莊選擇了生物學專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了解,思莊對生物學并沒有產生興趣。梁啟超得知此事后,寫信告訴思莊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學問,往往會事半功倍。后來,思莊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館學,在專業學習上勤奮刻苦,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圖書館學專家。除此之外,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學成即將歸國時,鑒于當時張學良正力主將東北大學建成一流高校,梁啟超建議他們去東北大學任教,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建設出力。所以,梁啟超在子女的人生道路的選擇方向上作出了正確而又慎重的指引。
3、學習經驗的交流
在學習方法上,梁啟超根據自己多年的學習經驗,給子女提供過許多實用的建議——“不要太著眼于收獲、文憑,只需要自己努力耕耘,學習只求真學問”;“做學問除了‘猛火熬外,還要‘慢火燉,在著緊用力后要留時間慢慢消化”;“生活和學習都不可喪失了趣味,學習不能過于專一化,還要培養生活情趣”;“自然科學要真正學得好,必須有社會科學、國學做基礎”[3]…….長子梁思成曾經寫信告訴父親,美國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擔心長久下去自己的設計靈感會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中被扼殺掉。梁啟超在回信中表揚兒子反思思維的同時又告訴思成: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無外乎規矩方面的事,如果想學得巧,必須離開了學校才能看到。他教導梁思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實踐中提高自己。所以,梁思成在回國工作后,走訪了中國大大小小的縣城不下百個,考察的古建筑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始終銘記著父親的告誡,梁思成在實踐中獲益頗豐,這也為他在中國建筑領域取得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礎。
二、梁啟超教育子女的核心理念
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受到的教育是來自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是除卻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外,對人的影響也尤為深遠,并且對個人的終身發展也會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并且,梁啟超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社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更新和轉變。
1、家庭教育下的綜合視野
次女梁思莊在外留學之際,梁啟超曾寫信建議梁思莊“專門科學之外,還要選一兩樣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4]。這是梁啟超這位大學者超于常人的長遠眼光,希望自己的子女要注重人文修養與藝術修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廣泛涉獵,不做半個人。而我們當下許多中國家庭的父母眼界狹小,視野單一。具體表現為:就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來看缺乏綜合思維,片面學習西式家庭教育的經驗,否定民族文化,或者對文化的吸收停留于當代,忽視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要樹立一個綜合的視野,著眼于孩子一生的長遠發展。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到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可忽視,要注重開闊孩子的視野,不囿于專精式的培養,對于有利于孩子身心積極發展的活動應該給予支持。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更加和諧健康地成長。
2、家庭教育的民主性
當次女梁思莊在外留學遇到專業方向的選擇時,梁啟超就中國生物學研究的現狀結合具備女性特征的女兒具體情況,寫信給思莊,建議她可以選生物學專業,并且學成歸來以后,可以成為他的助手,在這個領域共同研究學習。思莊收到來自父親的信,非常感動,出于對父親的尊重,選擇了生物學專業,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對生物學專業并不感興趣,于是她寫信給父親說明了原因。梁啟超得知此事,寫信告訴思莊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學問往往會事半功倍。所以梁啟超的家庭教育中滲透著民主性。他不會專制地為子女決定一切,而是會支持鼓勵子女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學問。當代雖然許多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長習慣于權力性施教。他們信奉“我說你聽”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旦孩子做的不合心意便被認為不聽話。這樣的教育理念往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倡導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地位,多鼓勵孩子說話,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并能及時給予回應。如此一來,才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而又全面的成長。
3、家庭教育的生活性
在梁啟超看來,工作學習需要注意勞逸結合,所以,他對于子女“每來復十四小時”,認為“大不可”,他提出的要求是“來復日必須休息,且需多游戲運動”。因而對于做學問,他的主張是:“做學問,有點休息,從容點,所得才會深刻點 ;所以你不要只埋頭埋腦做去”。除此之外,他還認為,做學問——“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想他則甚?急他則甚?”在他看來,求學就是在學習規矩,求得規矩的基礎上做學問才會游刃有余。“至于將來能否大成”,“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這樣“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5]可是,當下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卻充滿了功利,實施任何教育都希望看見利益。最為常見的就是在許多家長的眼中,學習知識是為了考高分、進名校;學習藝術是為了擁有一技特長,如此一來有利于在社會謀職。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學習藝術都是為了于將來能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獲得名利。這樣的家庭教育往往會讓子女倍受壓力,失去生活的情趣。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要注意其中教育的生活性,教育孩子在求知的過程中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個人的興趣,不能丟失生活的情趣。這樣,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才是更為深遠的成功。
4、家庭教育的情感交流
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他一直強調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維系家庭的紐帶,愛是家庭的根基。梁啟超的九個子女有七個留學海外,17年間,他們的家書往來持續不斷。家書中看不見居高臨下的嚴父姿態,也沒有嚴厲的教訓式話語,只有溫和的語氣,與子女之間如同親密的朋友相互交流,盡管他擁有許多崇高的身份,但是作為一位父親,他卻會將自己的苦惱和疑惑通過書信的方式向子女傾訴,如此一來,便在無形中拉近父子、父女之間的關系。當子女遇到問題困難時,他會仔細聽來,經過慎重考慮,為子女指點迷津。但提供的也都是建議,而不是為子女作出決定。除此之外,盡管子女在外留學,都已長大成人,但是,在梁啟超眼中,他們仍然都還是孩子。比如,他在給孩子的書信中,都有著親切的稱呼。他稱大女兒思順“大寶貝思順”,稱二女兒“小寶貝莊莊”,稱大兒子、小兒子“兩個不甚寶貝的好乖乖”,稱小兒子為“老白鼻”。梁啟超就是用自己的愛感化著子女,并且讓他們感受到被愛的同時也學會關愛他人。而長久以來,中國的家庭中普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交流,父母遇到困難也不會向子女傾訴,只會隱瞞在心中,默默地扛著,對子女的愛也是默默無聞,單向付出。如此一來,父母和子女之間,彼此都不會敞開心扉,這樣是十分不利于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堪稱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典范,無論是他的教育內容還是教育理念都值得當下家庭去研究學習。如今的社會,各行各業無不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現在的父母們要想讓孩子脫穎而出,就必須要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為此,我們就更加要學會從梁啟超的教子之道中吸取成功之驗。
參考文獻:
[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19,744.
[2]林洙編.梁啟超家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181.
[3]張品興.梁啟超家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493.
[4]林洙編.梁啟超家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181.
[5]俞祖華,俞夢晨.像梁啟超那樣做父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6]陳亮.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時代教育,2013
(19).
[7]吳荔明.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0,41.
[8]李燕,吳維屏.家庭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簡介:蔡甜田,1995年3月8日出生,女,漢族,江蘇高郵人,現就讀于揚州大學文學院2017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