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陸
摘要:幼兒園的安全是保證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實施保教育工作的基礎。同時,安全維系著幼兒的生命和健康,是我們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可以成功減少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使得幼兒健康安全地成長,可從日常教育教學和家庭生活的點滴抓起,讓幼兒學會應對意外事件的安全保護與防范措施與方法,從而學會自救、學會生存。
關鍵詞:幼兒;安全教育;點滴
在我國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培養幼兒珍愛生命、學會自救、自衛、求救等這些意識和觀念,還比較淡薄,對幼兒溺愛保護有加,造成幼兒生存依賴性強,多是被動依賴成人解決問題。《綱要》中健康領域的第二條目標是:“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幼兒園的安全是保證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實施保教育工作的基礎,同時,安全維系著幼兒的生命和健康,是我們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可以成功減少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使得幼兒健康安全地成長,那么在幼兒園中幼兒的安全教育該如何來進行呢?
一、加強安全常識教育,學會自我保護。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出于以幼兒的安全考慮,將幼兒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使得幼兒產生依賴心理,缺少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家長和教師不能代替孩子避開危險,安全的責任和能力應該交由孩子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威脅幼兒安全的因素,如上下樓梯時的安全;進餐時的安全;戶外活動時的安全;自由活動時的安全;動手操作時的安全;家庭中的電源線路、各種電器、榔頭、小刀等工具、熱水瓶、滅蚊用品藥品;馬路上行駛的車輛、下水道、江河湖泊、水渠水井等。除了極力消除可能導致意外受傷的隱患外,老師還要教育幼兒學會避開潛在的危險。因此老師應教給幼兒有關的安全常識。如:讓幼兒知道用過的電熨斗,電熱棒以及剛燒開的水會燙傷人,不能用手去摸,應遠離它;對大班的幼兒還可以傳授一些判斷器具涼熱的方法(往器具上滴水,觀察是否冒煙或者墊上毛巾輕輕觸摸);燙傷后迅速用涼水沖洗;教幼兒吃東西或喝飲料之前要獲得師長的同意,切不可以亂吃亂喝;讓幼兒牢記住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跟著大人,要看紅綠燈,走斑馬線;教幼兒記住家庭住址以及電話號碼等等。安全常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幼兒相對避免一些意外的傷害,而且還可以籍此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為培養幼兒的安全行為能力奠定基礎,且幼兒安全意識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培養教育過程,惟有幼兒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識,才能讓我們的孩子遠離傷害、遠離危險。
二、抓住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
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常規教育是日常工作的一大重點,而安全常規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月月講,日日提,可我們常是枯燥地講安全要求,這樣的講解、要求對幼兒而言是很難深入心底的,于是就出現了每日都在重演相同的事。如果結合幼兒身邊的事例,讓幼兒有了直接的感知或親身的體驗,那效果將會是事半功倍。如:在一次升旗后回教室的途中,有兩個小朋友因爭搶著上樓梯而撞在了一起,其中晨晨的鼻子被撞出血了,好多小朋友都圍著看,還小聲地說著什么;還有的小朋友給他遞來紙巾。在外理好晨晨的鼻子后,我就這一事件進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和規則意識的教育,我讓幼兒設想:如果受傷的是自己會怎樣?并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討論眼前的事例,幼兒對不遵守規則會發生怎樣的后果、對做了危險事情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有了活生生的、直觀的認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對幼兒進行現場教育,如午睡起床時,教幼兒學習正確有序的穿衣方法以保護自己的身體;遇到緊情況時會躲閃或叫喊求援以保護自己的安全;利用空閑時間對運動規則、集體紀律等常規養成結合事例進行引導教育,讓幼兒從中學會正確分析情況,知道遵守規則也是保護自己的安全。
三、加強規則教育,強化安全意識和行為。
在幼兒園中開展安全教育,我認為應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在幼兒的生活中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規則意識,以達到教育為生活服務的目的。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艾米·莫林這樣總結“立規矩”的意義:一切都按照規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極大減少了不確定性,降低了不可預料的風險,能給人們帶來安全感。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守規則才會更自由,從小學會守規則,長大了才能成為社會秩序的守護者。一個沒有規則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一個不正常的社會,一個不能發展甚至不能生存的社會。在現代社會,不少人行為規則意識淡薄,視行為規則為兒戲,踐踏行為規則,嚴重者甚至危害大眾生命、危害社會。在我們麻栗坡這樣一個邊疆小縣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社會行為規則意識卻依然淡薄,甚至嚴重缺失,如不會主動排隊、不遵守交通規則、亂扔垃圾等。當前的幼兒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加倍關注與寵愛,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于智力投資,往往忽略了行為規則、社會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養,不少幼兒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出現自制力不強、任性、自我為中心等不良行為。如:有的幼兒不能按要求排隊、上下樓梯不靠右行、別人休息時大聲吼叫及不遵守活動規則等。尤其是近年來,城市建設越來越規范化,小城里新增了紅綠燈、斑馬線、隔離欄,新的交通標識的應用并未能讓人們有效遵守,闖紅燈、翻隔離欄等不良現象成了常態,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看到的將是其模仿的對象,他們學習到的將是對規則的不遵守,是對規則的違反,同時也是將自身置于危險的境地。因此,加強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幼兒安全意識和行為的養成顯得尤為重要。
四、家園有效配合,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安全教育能力和意識。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周圍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交通、燃氣、家用電器、智能設備等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則是各中威脅孩子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斷出現,如大人開車時接打手機、下車辦事時將幼兒獨自留在車上、家中的加濕器、取暖器、電梯等都是具有危險隱患的行為和物具。由于幼兒喜歡探索周圍的新奇事物,加之判斷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及應變能力較弱,再加上家長的溺愛,造成幼兒生活上的依賴,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及能力就很差,就容易導致幼兒意外事故的發生,所以,幼兒園與家庭在對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養成上就顯得很重要。一種教育的成功,僅有優秀的教師是不可能的,還必須依靠家長的配合,因為家庭是幼兒的生活搖籃,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爭取家長的配合,采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告家長書、家長園地、家園小報等多種手段,積極宣傳幼兒生命啟蒙教育,調動家長參與,將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戶曉,要使每位家長和幼兒都認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
總的來說,我們應當重視對幼兒生命的人文關懷,對幼兒生命健康成長給予積極支持性的引導教育,讓幼兒學會應對意外事件的安全保護與防范措施與方法,從而學會自救、學會生存。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楊玉花.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9年第31、32期。
[3]范曉明.淺談幼兒安全意識的培養.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9年第31、32期。
[4]路蓉.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幼兒教育.2000年第5期。
[5]祝天麗.安全教育從點滴做起.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