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斌
摘要:本文從公安管理中實施心理干預模式的定義分析出發,提出了預防性心理干預、恢復性心理干預、激發性心理干預等三種適用于心理狀態發展變化不同階段的不同屬性的心理干預模式,并對各個階段的應用策略進行了一定程度額分析,以期為公安管理事業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心理干預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公安管理;心理干預模式;應用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安管理事業逐漸出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些問題和不足的最主要來源在于公安管理不能與時代的進步步伐相一致,即時代的發展變化給公安管理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公安管理的現實狀況以及對一些資料的調查分析可知,公安管理事業缺乏專業化心理干預理論及應用體系作為支撐是一項重要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文所探討的重點所在。
一、公安管理中的心理干預模式分析
所謂公安管理中的心理干預模式,即是基于公安管理主體的對象性干預模式,其中的關鍵在于主體的心理平衡狀態。根據貝克金(Belkin)等人提出的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概念:“危急前,人們通常處于一種心理或情緒的平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具有慣常的應付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這種方法滿足著他們的需要”①,公安管理主體在日常的工作中長期性的處于這種心理狀態。當公安管理過程中出現意外的危機事件時,這種平衡狀態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被打破的可能,以致出現心理狀態的失衡,即慣常的應付機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繼續適應危機條件下的心理需要;當危機事件過去、或者公安管理主體自我心理恢復后,產生新的應付機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會繼續適應新的外在環境和條件。從心理狀態的變化過程看,主要是經歷公安管理過程中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心理再平衡”三個階段,這也是實現心理干預模式應用策略的框架性根源,即對心理平衡狀態的預防性干預模式、心理失衡狀態的恢復性干預模式以及心理再平衡狀態的激發性干預模式的實踐性應用。
二、基于預防性干預模式的應用分析
心理平衡狀態下的預防性干預模式,主要是在公安管理中強化主體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這一干預模式的應用關鍵在于預防,且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要提高公安管理中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重視程度。從公安管理運行現狀看,心理干預的現實應用并沒有引起領導層以及相關人員的重視,還不能較好地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且運行合理的心理干預模式。二是要建立公安管理中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應用宣傳。在公安管理的日常宣傳工作中,應當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加強對心理干預作用效能的宣傳力度,以提高所屬人員對心理干預的重視和信任程度。比如以板報、櫥窗、網絡、輿情信息等形式強化公安管理中實施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宣傳,強化心理干預作用效能效果的積極性宣傳。三是要分析公安管理中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影響因素。從有利于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運行的角度看,應當分析可能對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比如公安管理中的環境性因素、公安管理的主體性因素等。在對這些因素進行比較充分的預測性分析的基礎上,區分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通過各種方式增強積極因素的效用,降低或者消除消極因素,以營造有助于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運行的有利態勢。四是要注重公安管理中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團體實踐。在分析梳理出對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公安管理主體范圍內的團體性心理干預實踐,有針對性地通過對各種影響因素的積極作用運行預防性心理干預。比如利用每周的教育日或集中學習時間,實施預防性的心理訓練、心理教育,以解決團體性的常見心理問題為目的實施預防性的心理干預。五是要強化公安管理中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的個體引導。公安管理中,最可能出現也具有較大消極影響的是個體性質的心理問題。從預防性心理干預模式實踐運行的角度看,應當在建立公安管理主體動態性心理檔案的基礎上,全面而實時的關注觀察主體心理狀態,通過心理評價、測評等手段,篩查那些可能存在心理問題誘因的個體,并通過適當的心理干預手段實施心理疏導,預防性地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其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為后續公安管理工作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
三、基于恢復性干預模式的應用分析
恢復性干預模式的應用關鍵點在于處于心理失衡狀態下的公安管理主體。從警察的心理狀態變化規律看,從心理平衡狀態到心理失衡狀態,往往是在經歷危機事件之后才會出現的情況。危機事件的出現時常伴隨著警察的工作過程,因此恢復性心理干預模式的應用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一般而言,有兩種狀態的心理失衡狀態,一種是團體性的心理失衡,另一種是個體性的心理失衡。對于團體性的心理失衡而言,應當應用團體性心理干預策略以恢復公安管理主體的心理平衡狀態,比如團體性的心理訓練、心理教育、心理游戲,應當在具有專業指導能力的團體心理輔導員的主導下實施,強化針對性與實效性,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干預實施計劃。對于個體性的心理失衡而言,應當應用個體性心理干預策略以恢復公安管理主體的心理平衡狀態,比如危機事件緊急晤談(CISD)、危機事件壓力管理(CISM)、ACT危機干預、眼動脫敏等具體干預方法的應用與實施,強化對個體突出心理問題的強針對性解決,同時應當堅持長時間的跟蹤觀察,甚至要在必要的階段實施醫學性質的心理治療。通過對團體恢復性心理干預模式與個體恢復性心理干預模式的制定與實施,制定適用于危機事件發生時的心理干預實施的方案預案,是恢復性心理干預模式得以順利運行的關鍵。
四、基于激發性干預模式的應用分析
任何心理干預模式的運用都不能絕對的保證對實施主體起到積極的作用,總會有因干預的不準確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心理問題的處理效果不明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公安管理主體只能在未得到有效心理幫助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心理修復。但是在公安管理主體經歷過心理平衡——心理失衡——心理再平衡的過程之后,有些自我修復是積極且有效的,有些自我修復卻是消極且起反作用的。當自我修復消極且起反作用時,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心理平衡點的降低,外在表現為心理耐受力降低。即再有同類危機事件發生時,外在沖擊更容易突破主體的心理平衡閥值,公安管理主體將更容易出現心理失衡的狀態。以鑒于此,心理再平衡狀態下的激發性心理干預模式運行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心理耐受閥值,比如應用對危機事件的模擬體驗、對心理失衡外在表現的描述性提示等方式,采取問題導向的經驗性倒逼機制來提高心理耐受閥值;比如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紀實影片的聲音像方式,采取感知引導的前瞻性先驗機制來提高心理耐受閥值。通過問題倒逼與感知引導這兩種方式強化心理耐受閥值,是激發性心理干預模式的關鍵,更要堅持兩者同時運行的時空屬性,以保證激發性心理干預模式的有效性和長期性。
綜上所述,公安管理中的心理干預模式可分為前期預防、中期恢復、后期激發三個階段,是針對公安管理主體的針對性心理干預模式的三級運行機制。
注釋:
①套格申扎布.”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