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盧奕教授從小就對電子、機械產品等感興趣,十分喜歡精細活。小時候他有一部照相機,當照相機發生故障而修理店表示“無法修理”時,經過盧教授自己琢磨與研究,竟然把照相機修好了,給了它第二次“生命”。這種愛鉆研的精神和對精細活的喜愛,為之后盧奕教授致力于眼科研究,特別是白內障疾病的診治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盧奕教授認為,現代醫學與電子、機械工程有相似之處。“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如患者得了白內障,它的原理相當于一部照相機的鏡頭變混濁了。鏡頭就是一個屈光系統,它的作用是使外來的光線通過它聚焦到視網膜上,人體通過光感受器把信號傳到大腦,再經過視覺中樞的處理之后,人們就能看清物體了。屈光系統本來是透明的,當它混濁并且影響視力時,就稱為白內障。白內障手術就是給照相機換個好的鏡頭,把患者混濁的‘壞鏡頭取出來,再裝上一個好的‘鏡頭,這樣患者就又能看得見了。”盧奕教授笑著說,“眼科是一門很精細的學科。通過我的雙手,為患者解決問題和困難,讓患者重見光明,這讓我越來越喜愛自己的職業。”
揭開“白色暮靄”的使者
白內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眼科疾病,它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視力,既有遺傳、先天因素、代謝障礙、年齡等內因,又有外傷、中毒或其他眼科疾病等外因。盧奕教授說道:“白內障手術目前是人類手術歷史上最成功的手術之一,能夠使病變在解剖和功能兩方面均得到復位,并且手術時間短,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因為白內障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危害性也較大,因此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顯著提高,但其中也存在著不少誤區。
誤區一 很多人認為“白內障發病率較之前有大幅度升高”,這是錯誤的看法。一方面,白內障的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如今人類壽命延長,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白內障,因此導致白內障的發病率升高;另一方面,現在白內障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手術指征也逐漸擴大,以前無法治療或不需治療的疾病如今也可以治療,從而使大家產生這個“錯覺”。
誤區二 有很多患者檢查出白內障后不愿立即手術,而是認為“要等白內障‘長熟了再做手術”,此說法流傳甚廣,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盧奕教授說,只要患者出現視力明顯下降并且影響生活或工作時,即可進行手術,如果沒有其他眼部疾病如眼底病變,術后基本可達到正常視覺水平。
誤區三 很多患者認為“白內障只是個小手術,一開就能好”,一旦發現患了白內障便要求醫生立即做手術,這是個錯誤的想法。“白內障手術是很精細的手術,患者的光明與黑暗就在手術醫生手指的一瞬間!”盧奕教授認真地說道,“若出現并發癥,尤其是嚴重的并發癥如眼內炎、眼內出血等會造成失明,所以手術還是有風險的。患者術前需配合進行檢查及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如術前2~3天滴眼藥水進行消毒、防感染,同時患者也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等。只有患者自身對手術足夠重視并配合醫生,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由于白內障手術時間短,效果立竿見影,因此很多患者并不注意和重視自己的術后護理。“其實術后護理很關鍵”,盧奕教授嚴肅地說道,“首先希望患者們在術后能夠保證眼部的干凈,防止細菌‘入侵。要根據醫囑按時滴眼藥水,消炎、消水腫,促使視力盡快恢復,并且預防眼內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其次,希望患者們在外出或有強光刺激時,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如佩戴墨鏡、防護眼鏡或眼罩等。建議患者在術后1個月左右時配眼鏡,使術后的視覺達到最佳效果。”
“相比老年性白內障,目前還是有一些疾病很難治愈、治療效果也較差,我們還在不斷努力的研究中,希望在未來能盡快提高此類疾病的療效。”盧奕教授說道。
先天性白內障 由于先天性白內障往往伴有弱視,導致患者視力不好,且人工晶狀體的應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導致手術效果不佳。為了防止弱視、避免神經細胞發育受到障礙,盧奕教授建議這類患者應盡早進行手術,由于手術與常規白內障手術有明顯的不同,需要在專業的技術團隊支持下進行手術,并且術后要加強弱視的隨訪與治療。“我們團隊對此類疾病做了很多的研究,目前在臨床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國際上也較為領先。經過手術,讓這些原本看不見的孩子大都可以正常上學,患者的視力基本可以維持終身。”
黃斑病變 黃斑病變是影響白內障手術效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盧奕教授舉例說:“如果說白內障是‘鏡頭,那眼底視網膜黃斑部位就相當于‘底片,‘鏡頭好了但‘底片不行,那么患者還是看不見的。”盧奕教授團隊曾做過一項大型調查發現,高度近視引起的黃斑病變是白內障術后視力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此項研究結果刊登于《美國眼科學雜志》。他們針對黃斑病變的治療方法做了很多探索,將重點放在防止神經萎縮和抗新生血管的治療上,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由于白內障多發,引起白內障的病因也有許多,該如何預防呢?盧奕教授建議:“自身的保護措施很關鍵,盡量避免太陽的照射,在外出時佩戴墨鏡。研究發現,吸煙者多較早會發生白內障相關癥狀,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很重要。還有一些患者,如糖尿病、高度近視,或長期用藥(如激素、精神類藥物等)者易誘發白內障,所以這些患者如有視力下降等癥狀時要引起重視。”
終身奮斗的“光明事業”
白內障的治療技術在近二十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和人工晶狀體技術也變得日趨成熟。人工晶狀體在早期只能代替“普通照相機”的作用,即解決最重要的屈光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專家們對“鏡頭”做了很多改進,在更換晶狀體的同時,如果患者有近視、散光、遠視、老花眼等屈光問題,也可以制定個性化的人工晶狀體,可以減少手術創傷。晶狀體種類繁多,如單焦晶狀體、多焦晶狀體、三焦晶狀體、非球面人工晶狀體等。其中非球面設計可大幅度改善成像和光學質量,可矯正散光;多焦點、三焦點晶狀體則能同時做到看遠、中、近的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如術后有眩光等,需要咨詢專業醫師處理。
曾經白內障手術的重點在“防盲”,手術切口大、創傷大,效果差。如今的白內障手術重點在“提升中老年人視覺質量”,手術切口只需2~3毫米,十分“微創”,效果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盧奕教授笑著說道:“未來,對于白內障手術,我們將更注重于患者術后更好的視覺質量,努力達到精準化與個性化的需求,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盧奕教授堅定地說道:“人的眼睛小又精密,要盡可能少的對它造成損傷,這是我們醫生的天職。從醫三十余年,我的目標不僅是讓患者看得見,更要讓患者看得清、看得舒適、持久。我也會為此目標繼續奮斗!”
(盧奕教授每周二、四上午在汾陽路院區有特需門診,每周二下午在浦江院區有特需門診)
詩人將我們的眼睛形容為“心靈之窗”,醫學家們則將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機”。正常人眼的晶狀體猶如“照相機”的“鏡頭”,是透明、可調節的,使人能夠輕松地看清或遠或近的物體。當晶狀體由于各種原因發生混濁,導致患者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癥狀時,即患了白內障。目前,白內障位列致盲性眼病首位,以老年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