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周蘭芳
摘 要:高校公選課的開設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突破專業知識視域,滿足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及思想深度。建立在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基礎上,研究嘗試從三方面對公選課《教育學影視賞析》教學實踐進行架構:一是課程開設的目標、內容及創新點;二是課程開設的基礎;三是課程開設的思路及框架。
關鍵詞:公選課;影視賞析;教育學;教學
一、課程開設的目標、內容及創新點
課程設計的目標主要有四點:一是作為一門公選通識課程,《教育學影視賞析》拓展非教育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夯實教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基礎;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嘗試讓他(她)們打破常規思考問題;三是更好地領悟“教書育人”這一事業的真諦;四是希望該課程得到進一步完善,并在日后教學中實踐。
按照教學原則和規律,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如下:第一,建立在以往公共課《教育學》的基礎上,提綱挈領地向學生講授教育學這門學科的知識體系;第二,闡述課程設計,即:由于選修課不能面面俱到地講解所有知識點,所以“教育是什么”“如何為師”“如何與學生相處”等貼近現實的問題成為選擇影片和闡釋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第三,從不同視角精心挑選六部教育學影片,并利用國外教育思潮和社會學理論進行深入解讀;第四,結合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主要采用談話法和討論法完成教學,使其成為學習主體。
就該選修課的創新點而言,首先,對《教育學影視賞析》課程的教學內容成體系化設計可以說是國內的首創,因為國內尚無一本相關教材;第二,打破傳統信息量傳遞大、效率高、較單一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第三,《教育學影視賞析》作為一門公選課不僅開拓了非教育學專業學生的視野,而且使教育學專業的學生深刻地對教育現實進行思考。
二、課程開設的基礎
可以說,教育學的影視作品很多,且對其評析的研究者也不乏其人。但是,經統計發現,國內目前尚無一本有關“教育學影視賞析”的教材,僅有一本由張險峰從影視學角度編著的《經典電影作品賞析讀解教程》[1]。此外,鄧志偉從教育信仰與教師人生、教育理想與音樂人生、教育追求與專業智慧和學生成長與人間真情四個主題對15部電影進行分類評述。[2]當然,也能從“中國知網”查閱到大量有關教育學的影評,但主要集中于《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詩社》兩部片子的討論。
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的評析上,教師對學生的愛、寬容、因材施教及適當懲罰成為研究者們的話題點。譬如,王偉認為教育離不開平等寬容、因材施教、適當懲罰三要素,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像馬修教師給予學生無私愛的基礎上[3];許昌良透過影片認為好的教育不可回避懲罰,要彰顯人性的光輝[4];等等。在深度的理論探討上,彭剛首先用行列分析法對片中的人物結構進行分析,接著層層剖析電影“尊嚴與自由”的主題,最后對寬容與懲罰、理想與現實這兩對關系置于影片中闡釋[5];柯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審視,認為這部影片實際上反映了兩種教育理念、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6];等等。
在《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影片的評析中,圍繞教師基廷和學生尼爾、安德森、諾克斯四個人物形成的三條線索及其產生的矛盾沖突引發研究者關注,其實質表達了:以基廷為代表的具有獨立創新精神的教師啟迪著長期以來被傳統教育束縛的學生。在論述中,有研究者鞭辟入里地對其進行分析:武立紅用福柯的權利理論分析了影片中以校長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機構的規訓、以文學課新教師基廷為代表的改革創新派教師的知識權力和以尼爾父親為代表的家長的話語權力三種權利共同交織在一起作用于學生,而學生以其獨特方式行使自己的微觀權力,從而使影片展現一種動態的網絡[7];朱倩倩、仲建維認為《死亡詩社》主要是圍繞著“自我”抗爭的主線展開,雖然自我在成長過程中遭到學校教育文化、學校的知識觀和家長的權力意志的三重圍剿,但是他們仍然對以促進自我成長為指向的教育保持著積極的想象[8];秦禮峰認為該片中存著有隱形的、課堂上的、課堂下的和直面的西方教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四次碰撞與交鋒[9]。
綜上所述,有關教育學影視作品的評述多如牛毛,主要集中在《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詩社》兩部影片上。但是,他們大多寫作的聚焦點相似,具有理論批判深度的文章少有,更多的是“觀后看”。然而,“觀看”和“賞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前者主要是將電影當做大眾傳播媒介,被動地去接受影片所傳播的信息;后者主要通過感知、理解、調動情感、觸發聯想,進入一種再創造的境地。所以,“中國知網”上有關教育學的影評很多,但是很多僅停留在“觀后感”的層面上,而非“賞析”層面上,難以讓人入木三分、一針見血的審視問題。
三、課程的開設思路及框架
由于考慮到觀看影片的耗時性和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效果,所以教學采取“觀看”與“賞析”交叉進行,也即:一次課為觀看電影,一次課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師生與生生互動。嚴格意義上說,此次課程主要與學生分享和學習6部電影,以下是選材和內容上的設計:
第一講是關于教育學學科及《教育學影視賞析》課程的介紹。由于公選課面對的是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的學生,尤其基于非師范專業的學生對教育學學科知識知之甚少,所以著實有必要對“教育”與“教育學”兩概念進行清晰界定。以此為鋪墊,對《教育影視賞析》這門課程進行導讀,這有助于學生明確課程開設目的和提高興趣,并引起重視。
第二講進入美國影片《生命因你而動聽》的觀看與評析。該片講述一直夢寐想做交響樂以流芳百世的音樂家的霍蘭先生,迫于生活的無奈當起了音樂老師,最后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奉獻于培育學生的事。將其置于第一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有助于開啟學生職業規劃的思考。通過影片地觀賞,學生著手厘清職業規劃,不斷詢問自己:我愿意或適合當教師嗎?如果自己也面臨霍蘭先生的生存或生活境況,會選擇為師嗎?更重要的是,要學生從霍蘭先生那體驗到“為師育人”的精彩與快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教師觀。
第三講是對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進行觀看與賞析。該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音樂啟蒙教師馬修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并用自己的“愛”去感化這群被社會及被家庭遺棄的“孩子”。課堂教學上,首先通過讓學生思考片名的隱喻,即:為什么用“春天”不用“夏天”、“秋天”或“冬天”,讓學生感受到教育中“愛”的真諦;然后讓學生回顧片段,總結馬修特用什么方式“懲罰”學生的?與校長采用的方式有何差別?進一步提出,“教育”等于“規訓”嗎?從而,幫助學生梳理正確的教育觀與教學觀。
第四講是對美國影片《死亡詩社》進行觀看與賞析。該片講述了新學期文學老師教師基廷一反傳統名校嚴肅刻板的作風,讓學生反思人生,以新的視角俯瞰世界,及時行樂。這部影片直視和折射出很多教育問題,但是在本講里更加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也即說學生是一群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而這一觀點可以通過讓學生們思考整部片子的基調,以及回答“在以‘傳統、榮譽、紀律與卓越為校訓的威爾頓預備學院就讀的學生們幸福嗎”這一問題引出。最后,讓學生結合片段簡述“獨立與反抗”是怎么通過人物、事件、沖突與矛盾體現出來的,達到“賞”與“析”相結合。
第五講是對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的觀看與評析。該篇講述的是在著名學府帝國工業大學里,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他公然頂撞并質疑校長病毒的培養目的和教學方法,智慧地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影片里,校長病毒與蘭徹的教育目的觀形成鮮明對比,借此讓學生通過總結比較,并結合當下對應試教育的反思,來探索教育的最終培養目的是什么?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
第六講是對美國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觀看與評析。本片講述的是20世紀50年代女性地位漸增背景下,著名的衛斯理女子大學里卻仍圍繞“如何讓女子將來得到好姻緣”的辦學宗旨來教授學生,而具有革命性超前意識的女教師凱瑟琳·沃森破舊除新、不斷散播自由的種子,……可以說,這是一部比較經典的女性主義影片,教育也應以該理論為依托來審視現實生活。首先,教學可讓學生回顧影片里三個主要的女學生在女教師的感染下先后發生怎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們思考現實生活和學習里,是否存在“男女不平等”的事件。
綜上可見,《教育學影視賞析》開設的目的不僅在于“通識”之用,更在于通過影片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或事件去讓學生認識教育這一神圣的事業,去體會教師這一行業的艱辛和樂趣,去批判性反思一些教育現象或問題,將“育人”的教育宗旨埋入學生心里。借此,不敢奢望該課程的設計會給整個學校或教育界帶來多大革新,但求完成該課程學習的學生心里有所感悟,并期待為教育學課程的開設方式多一種嘗試。
參考文獻:
[1]張險峰.經典電影作品賞析讀解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鄧志偉.教師一定要看的15部電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偉.《放牛班的春天》:用愛詮釋教育的真諦[J].電影文學,2011(23).;郭愛芳對影片中馬修對學生的“懲罰”進行探討郭愛芳.懲罰需要藝術——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9).
[4]許昌良.讓生命在場——與《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對話[J].思想理論教育,2008(6).
[5]彭剛.講述:困境中的教育美麗——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敘事研究[J].教育學報,2008(8)
[6]柯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J].中國教師,2013(7).
[7]武立紅.從福柯的權力觀論《死亡詩社》中的權力斗爭[J].外國文學評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