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驕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近些年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既有傳統金融行業的風險,又存在互聯網特有的風險。為了保障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穩定發展,規模風險,本文首先對互聯網金融概念以及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和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以及相應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大數據處理
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互聯網技術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起來了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相比傳統的金融市場,互聯網金融透明度更高、成本更低、協作性更好,所以自從其誕生之日起,便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但是互聯網金融目前正處于“混搭”的狀態,因此它兼有互聯網領域和金融市場的雙重風險。尤其在當前我國尚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體系,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較高,經常會發生惡意騙貸等現象。鑒于當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監管體制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快速、穩定、安全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互聯網風險防范。
1 互聯網金融概述
1.1 互聯網金融概念
目前在學術界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仍存在爭議,主要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廣義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包括金融互聯網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狹義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不包括金融互聯網化。金融互聯網化是指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的結算業務可以借助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進行操作,從而打破了傳統金融體系下金融結算業務受營業網點營業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金融互聯網化有利于大幅提高業務效率,促進資金流動,更好的服務經濟發展。此外在金融互聯網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可以借助大數據處理分析技術,對企業或個人的各種基礎信息進行信用分析,進而為金融業務的開展提高有利依據,提高業務開展的成功率,降低壞賬產生幾率。
1.2 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及相應特征
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本文根據互聯網在互聯網金融中的具體作用將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互聯網作為業務拓展渠道、互聯網作為信用提供平臺以及互聯網作為業務中介[2]。互聯網作為業務拓展渠道模式主要是指傳統的金融體系借助互聯網技術來開展業務,比如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等。互聯網銀行相比傳統的金融機構主要是以服務小微企業以及個人為主,服務更加快捷方便,運行更加高效。互聯網保險是借助互聯網進行保險業務的拓展,它及包括了傳統的保險業務,同時增加了24小時在線咨詢、在線辦理等,同時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制保險產品,其最突出的優勢為簡化了審批程序,提高了效率,減少了營業網點,降低了成本。互聯網作為信用提供平臺模式主要是指通過電商平臺開展的信貸業務,比較典型的包括P2P網貸和眾籌。P2P模式下個體與個體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個體與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點對點貸款,其融資者多為資金臨時不足的個人或者小微企業。眾籌是借助互聯網向特定人群發起的一種融資模式,其投資回報可以是資金、食物以及服務等,其主要目的是為演出、設計、生產經營等活動籌集資金,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提前試錯,通過人們的反應對活動方式以及生產經營方式等進行重新修改設計。互聯網作為業務中介模式是指互聯網金融機構按照和銀行系統之間的協議,對接銀行支付系統促進買賣交易的網絡支付模式,如支付寶等。
2 我國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發展現狀
2.1 P2P融資模式發展現狀
目前在我國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中,P2P模式發展最為迅速。自從2007年我國第一個P2P網貸平臺成立以來,截止到2015年我國的P2P網貸平臺發展到2595家。從交易規模上看,我國2009年的P2P交易規模為1.5億元,2015年發展為11805億元,2016年達到28049億元。但是P2P運營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部分平臺缺乏運營能力,行業自律性不夠,導致平臺倒閉以及捐款跑路等事件頻發。針對這些問題,我國銀監會等四部門聯合出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建立P2P平臺準入標準以及構建長效的管控機制等,來規范P2P網貸市場行為。
2.2 中籌模式發展現狀
眾籌模式在2011年進入我國,相對來說起步較晚,但是基于政策上的利好和國內市場的普遍認可,眾籌模式于2013年之后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眾籌平臺。截止2016年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正在運營中的眾籌平臺多達427家。其中2016年12月眾籌成功項目5415個,涉及投資人數649萬人,共籌資17.95億元。從地區分布上看北京眾籌資金規模最大,為5.12億元,浙江緊隨其后,其籌資金額為4.43億元,山東位列第三,籌資金額為3.57億元,廣東位列第四,籌資金額為1.56億元,江蘇位列第五,籌資金額為1.08億元。
2.3 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
目前在國外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為PayPal;在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為支付寶,目前支付寶在國內已經擁有了超過2億的客戶。國內除了支付寶之外,其他銀聯電子支付、騰訊的財付通、百度的C2C百付寶、網易的網易寶以及京東的網銀在線等也都擁有較大規模的用戶。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近幾年也快速增加,2016年我國第三方互聯網交易規模相比2015年增長62.2%,2016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相比2015年增長215.4%。這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傳統行業的支付渠道在短時間內快速加入到移動端支付的行業,如旅游、航空以及游戲等;二是目前大幅增長的新興行業,如理財等,絕大多數都是以互聯網支付為主。
3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防控措施
3.1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首先是互聯網風險。互聯網風險主要表現在客戶端的安全防控系統、TCP和IP協議開放性所帶來的風險。互聯網金融所開展的金融交易活動均是借助互聯網信息的虛擬性,根據交易雙方在互聯網上提供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能夠達成協議,因此互聯網金融要想順利開展首先得保障交易雙方在互聯網上提供信息的準確可靠。但是現在有部分違法分子借助互聯網技術盜取個人有效信息,然后用虛假的信息在網上進行金融交易,從而造成了交易風險[3]。如有些不法分子通過免費wifi等來竊取個人信息,進而開展違法金融交易。互聯網風險還體現在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譽基本上都是通過用戶的評價產生,一旦有客戶對平臺進行不良評價,可能導致很多客戶對平臺的經營情況出現質疑,進而轉移資金等,對平臺構成極大的損失。
其次是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仍是金融的范疇,因此傳統金融行業中存在的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同樣存在,主要體現在信用風險、資金流動性風險等。信用是金融交易順利開展的前提,傳統的金融行業會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對申請人進行信用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選擇優質的客戶首先開展金融交易。互聯網金融目前雖然可以借助大數據等對申請人進行信用評估,但是當前還沒有對接個人征信系統,導致信用環節存在風險。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行業缺少了擔保人的環節,也容易導致信用風險。相比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資金流動性較差,在出現資金安全風險的情況下,風險應對機制不健全,資金流動性風險管理不完善,導致更容易出現流動性擠兌風險。
3.2 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分析
首先應該健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我國以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但是這些政策還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立法層面的監管,相對來說效力要低一些。因此建議要進一步建立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如《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及《電子合同法》等,規范互聯網金融的行為活動,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其次是構建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為行業自律、平臺自查以及政府監管。關于行業自律,互聯網金融組織應該制定針對性的行業行為規范和標準,比如針對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設置準入門檻,建立相應推出機制,加強平臺經營信息披露等,來加強平臺風險識別和規避能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關于平臺自查,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建立相應的預防、處理和補償機制來控制互聯網風險事件的發生。預防主要是通過調查借款人和投資人的更多信息來降低道德風險和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處理是指密切跟蹤借款人的生產經營狀態,對出現的風險隱患及時處理;補償是指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有相應的資金儲備,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關于政府監管,政府應該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宏觀調控作用,協調各部門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監管,構建符合新時代背景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
參考文獻:
[1] 魏鵬.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 金融論壇, 2014(7):3-9.
[2] 宋海. 規范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J]. 全球化, 2016(3):21-30.
[3] 黎來芳, 牛尊.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 宏觀經濟管理, 2017(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