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輝
摘 要:08年全球經融危機后,全球經濟仍處于疲軟狀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全球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和金融都處于低水平的均衡狀態,這種形勢被稱為"新常態",在新的形勢下,積極開展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可以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與金融學;理論創新
引言
08年世界經濟危機后,全球經濟要想得到恢復,都必須需要經歷一個持續相對長而緩慢的恢復過程,世界不同的國家的經濟呈現出的經濟態勢也是不一樣。對于發達國家“新常態”則強調得調整市場機制,尤其是約束金融市場,而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經濟“新常態”實質是一個過渡過程,是逐漸從傳統經濟快速增長到新的經濟穩態增長過程。
1“新常態”概念
“新常態”最早是由美國的埃里安針對經濟發展提出的,主要用以說明經濟發展呈現的態勢,他描述了08經濟危機后全球經濟發展所呈現出有別于以往經融危機周期的特點,他認為全球經濟要想得到復蘇,但由于國際市場的穩定性較差、生產成本要素上升等原因,經濟復蘇注定了是一個相對長而慢的過程。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用“新常態”來描述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態,用以概況說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特征、趨勢[1],中國的經濟新常態有別于世界其它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態,中國經濟新常態呈現出速度上由外貿與外資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產業上由貿易間中低端產業轉向中高端產品內貿易、在經濟驅動力上由生產要素轉向創新、在經濟發展方向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在貿易收益方面從注重數量方面擴展轉型到注重產品質量效益等。
2“新常態”下經濟與金融形勢
世界經濟在較長時期保持溫和、低速、“平庸”的增長態勢,現在呈現出低利率、低膨脹、低增長狀態,世界的不同國家的經濟也呈現明顯分化特征[2]。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再次重新注重發展本國實體經濟,實現實體經濟回歸,如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提出美國經濟要轉向出口推動型和制造業增長,2011年奧巴馬簽署了制造業促進法案,隨后很多美國企業開始從中國撤離,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到2020年,這些回流的制造業將給美國帶來320萬個就業機會。對于我國來說,由于我國在制造業的土地成本與人力成本等生產要素要遠高于東南亞國家,導致我國低端制造業流向東南亞國家,這也是受我國的資源的制約造成的,同時我國制造業一直處于全球產業鏈條的中低端,我國急需對產業進行調整改革。
對于我國來說,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出個必須呈現出階段性特征。中國在2008年以前,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10%以上,2008年經濟危機后,經濟增長速度放慢,2015、2016、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在6.9%、6.7%,6.9%,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而且我國經濟以粗放型發展方式為主,造成了強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強污染等問題,中國的制造業處于中低端,隨著我國的生產要素資本、人力、資源等的優勢減弱,同時加之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際和國內諸多挑戰和約束,在國際上以美元為主導的舊體制,沖擊著與我國經濟相關的亞洲金融體系;在國內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原來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領域(房地產、制造業、基建投資)都面臨發展瓶頸,我國的經濟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總之,我國目前處于“三期疊加”階段[3],即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挑戰,同時我國的企業技術、管理、營銷等等多個方面創新能力不足,多種因素造成了我國當今經濟發展現狀,我國的經濟狀態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我們應充分研究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積極應對并引領我國經濟深化改革,挖掘經濟發展動力,調整產業結構,并堅持協調區域發展,使經濟發展趨向平衡,發現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新的機遇,接受新的挑戰。
3“新常態”經濟與金融關系
世界經濟新常態的出現,需要再次深刻的認識到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系,建立新的經濟與金融學的理論。從世界經濟新常態反映出經濟與金融的問題本質,首先是金融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金融的發展也必須圍繞這實體經濟,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金融市場的穩定可以促使實體經濟的穩定,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金融市場財富的繁榮增長。
金融通過貨幣、信用等金融要素影響者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資源的綜合配置[4],金融體系通過只是作為一種媒介存在,不具備事物生產能力,通過調整資源流向和要素配置來實現就經濟發展的方向,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促進著經濟的穩定運行,二者之間存在動態關系,建立正確的金融發展價值觀,很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因此,要了解新常態下的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系與本質,研究二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經濟和金融學的創新,并結合實際經濟發展的原則,在理論方面,需要調整對經濟與金融學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內容;在實踐操作方面,要避免“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的干擾,讓實體經濟與金融學能更好的服務于當今經濟與金融業的發展,實現財富增長。
4“新常態”下經濟與金融理論創新
在認清經濟與金融體系的動態關系,解決二者存在的問題,在理論方面需要建立新的經濟與金融學理論,必須符合經濟與金融二者的實際發展情況,但目前在國際上并沒有相關的創新的理論,國際上都未對引起重視,由于缺乏相應的理論的指導,造成理解現實經濟的困擾,因此傳統的經濟與金融理論知識缺乏對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指導作用,因此急需重建保護金融因素的經濟與金融學的理論,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2008年后,在金融方面關于主流經濟學已經進行了相當多的討論,但經濟學家把重點仍放在經濟發展的均衡理論方面,卻不能很好的結合現實經濟的現象和行為,這樣導致不能更好的認清和了解現實經濟的發展。在對經濟和金融學理論的創新需要符合經驗事實,在此前提下再做進一步的假設和邏輯思考,這樣的理論才能站得住腳。科學的經濟學方法理論創新是包含三個層次,經驗、行為、實踐,在客觀現實的經驗基礎上,立足市場經濟行為與邏輯,并找到理論與現實的實踐點,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新的理論具有合理性,同時還應反思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的理論,進一步分析金融體系的內在規律,從而再進一步構建理論與國家政策之間的理論框架,這樣新的理論具有合法性。
對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理論創新,不僅要考慮到金融與實體經濟兩大方面,也應考慮到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控的對其影響。在金融學理論上,重建宏觀和微觀經濟相統一的金融學理論,金融學理論都是在宏觀與微觀經濟學應一起作為指導,傳統的經濟學中,宏觀經濟中的貨幣、信貸等金融變量沒能引起足夠重視,這些宏觀經濟金融變量也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在經濟學理論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究實體經驗與金融體系之間的關系,重建宏觀經濟學與金融體系的理論,把宏觀經濟學對金融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建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統一的理論框架,還應考慮到理論實踐與國家金融政策二者統一。
5 結論
世界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急需開展經濟與金融學理論創新,將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這樣有助于為各國經濟發展戰略轉變提供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對于我國來說,我國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常態,中國的經濟經歷了傳統經濟快速增長向經濟新的中高速發展,我國經濟面臨著重構經濟結構,也需要重塑經濟發展新動力,因此我國急需開展重建的經濟與金融學的創新理論,一方面有助于我國經濟與金融學理論研究創新發展,步入世界經濟與金融學的理論創新的的前列,另一方面對中國經濟大轉型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能進一步有效地推動中國經濟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穩定發展時期。
參考文獻:
[1]鄭楠.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含義和特征[J].經濟視野,2015.28:223-224.
[2]張茂榮.世界經濟在“平庸增長”中加速分化[J].瞭望,2015(16).6-6.
[3]張志元,李兆友.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機制及戰略趨向[J].北經濟問題探索,2015,6:144-149.
[4]范祚軍.關偉.岳桂寧. 地區經濟增長中金融要素貢獻的差異與金融資源配置優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