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網絡文化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中都忽視了工匠精神。基于此,本文針對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且通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專業教育培養職業精神、教育結合實踐以及構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等可行性的探討,為提升目前在高職教育當中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校園文化
引言:
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個新的名詞,而是在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中所產生并流傳的一種優良精神品質。工匠指的是在某一行業進行工作的人,而工匠精神則是針對從業者對于工作的優良態度而產生的。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優良特質有很多,例如敬業精神、專注工作以及不斷進行創新等。工匠精神在當代的高職教育當中也能夠成為一種優良的指導方針,為學生的個人能力培養起到有效促進作用。
一、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教育的對象都是具有較為專業化技術化學習方向的學生,在經歷教育之后即刻將走向社會的工作崗位。對于高職學生開展有關工匠精神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教師對于優秀教育理念以及生活、工作態度的踐行與落實。
(一)解決高職教育中教育表面化現象
在高職教育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批判的是教育表面化的現象,這也意味著教育必須要從表面到深入,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現有高職教育中表面化的教育現象是十分常見的,首先從教師的方面來看,就在教學態度與方式上存在有一定問題。很多教師人物,高職教學就是按照教學大綱將書本內容進行講述,這樣就實現了教學工作的內容,但是這種方法恰恰是十分錯誤的,教學大綱與教材僅僅是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大致的規范,更多的內容則需要教師進行自我探索。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而不是僅僅交上一份倉促的答卷。其次是在學生自身方面,如果沒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那么學生也將無法保證自身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學生很多時候都把交作業和考試當成學習的目標,認為只要及時交了作業,或者是考試不掛科就完成了學習任務。所以導致了學生自身對于學科學習停留在了極其膚淺的層面。學生與教師兩個身份認知不到位,以及對學習內容的誤解都直接導致了學習表面化,從工匠精神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解釋,教師與學生作為兩個“職業”,其“從業者”都沒有端正的態度,也沒有良好的學習/教學質量,進而導致了學習成果不佳的現象,所以進行相關的工匠精神滲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學生自我價值認知不足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沒有開展對自身價值的正確認知與肯定,這也影響到了相關的學習工作開展以及自我能力提升。在高職學校當中,學生自信心普遍存在有一定的問題。很多學生認為自身的學歷僅僅是高職,相較于本科學歷的學生,自身具有自我歧視感,同時很多高職學生入學是因為在高考中失敗,這也大大加深了學生的自卑心理。這些錯誤的思想讓學生在學習工作當中十分缺乏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更容易放棄對于前途的把握,同時還容易厭惡學習,厭惡自己的身份。高職學生如果缺乏對于自身價值的正確認知,就會使得人生發展中帶有自卑的陰影,阻礙后續的發展。而工匠精神正是一種有效提升學生自信心,讓學生認知到學習以及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工匠精神對于高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存在偏差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從上級到自身,所傳達的教學目標都偏離了高職教學真正的目標。就我國高職院校目前的教育狀況來說,極大一部分的高職院校都是為了吸引學生自愿擴大自身規模而開展的各項教學招生活動,所以制定了較為短期的發展計劃[1]。為了能夠提升學校就業率,讓學校在總結報告中擁有良好的就業數字,學校在短期內開展促進教學計劃,但是忽視了長期以來的學生質量穩定提升,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現象。而引進工匠精神,讓學生與教師在長期的時間內開展學習與教學活動,在學校當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夠真正提升學校自身的檔次以及質量。
二、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一)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與學校以及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關聯,學生培養工匠精神離不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內部,職業精神的培養以及教育都是教師的必做功課。高職學校必須清楚人知道學生自身的特點,高職學生普遍都已經經歷過多年的教育,這也為其文化水平做出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其在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方面的成就。學校需要人知道教育高職學生不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畢業生就業率,而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建設人才,為學校自身提升良好的教學水平以及教育聲望,同時更是為了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端正態度尋求正確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從全方位提升。
(二)專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
在職業教育當中不可分割的是其與整體高職專業教育之間的關聯,高職學生在經歷高職校園之后大部分都即將走入社會,因此有效的專業職業教育,不僅能夠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助力,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當中占據較為優勢的地位。專業的教學是高職教育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僅僅擁有書本理論知識,那么將絲毫發揮不出自身的競爭優勢,在眾多的社會人才當中只會處于劣勢地位。結合高職不同的專業開展對應教育,為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做出有效貢獻。只有擁有一技之長并且不斷鉆研,才能夠處于競爭中的不敗地位[2]。
(三)教育結合實踐,構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日后的工作當中必須進行實地的操作,而這種操作在校園當中就必須加以培養。學生在校園當中,在教師與學校領導的幫助之下,參與各種學校舉辦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從手操作能力,還能夠有效為日后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的領導以及教師都必須認識到的是,學生只有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中,才能夠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受到其他優秀學生的感染,帶動自身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度。學生與教師,共同在構建校園氛圍中的工匠精神方面作出努力。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相關的行業精英人士,來到學校舉辦宣講會等,讓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的現狀,同時也有了奮斗的目標與動力,又可以開展各種校企結合活動,發揮企業在實踐方面的優勢,結合學校在理論方面的優勢,帶動學生實踐的提升,同時幫助其構建更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生觀念,全面實現能力提升。
結論:
總的來說,在高職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培養的不僅僅使學生在各種專業課當中具有優良的成績,更是對其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精神態度進行了有效的矯正培養。工匠精神是代表著一個工作者對自身職業的端正態度,也是對于生活的一種正向態度,只有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夠保證自身發展永遠處于正確的方向,因此高職教育中關于工匠精神的滲透是十分必要并且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王新欣.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45):101-102.
[2]巢居鵬.大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24):19-20.
作者簡介:
王眾毅(1988.10-),男,許昌,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